首页> 要闻资讯 > 要闻 > 正文

兰州四合院文化精致范本 “110岁”传统民居柳合山堂冲刺“国宝”

发表时间:2018-12-27 来源:兰州文明网

图为兰州市知名葫芦雕刻艺术家齐鸿民新作《柳合山堂》。图片来源:兰州日报

  兰州传统民居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建筑便是四合院。兰州的四合院,渗透着中华民族一种与自然环境和谐融洽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就如同羊皮筏子、黄河水车一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烙印在这座城市厚重的文化历史之中。而坐落于五星坪后街21号的柳合山堂,就是兰州市现存形制规整、保存十分完好的清末兰州古民居之一。2009年3月,兰州日报刊发《百年民居现身“柳合山堂”记载金城传奇商史》一文,将这座尘封了数十年的古香古色的深宅大院,再一次呈现到了世人眼前,并引起了文物保护部门及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2014年1月21日,柳合山堂被兰州市七里河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6月1日,柳合山堂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在柳合山堂建成110年的岁末年关,这座古宅又传来了令人振奋的喜讯:已正式向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遴选活动发出申请,它将用冲刺“国宝”的方式开启自己全新的文化篇章。

  刘江、欧阳中石题写堂号和院匾

图为柳合山堂内院。图片来源:兰州日报

  四合院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以多样化的类型分散于中国各地,明清时期,这种建筑形式逐渐得到完善。兰州的四合院形式大体与北方常见的四合院相近。由于移民城市的因素,兰州所建造的四合院除保持四合院的共同特征、遵循兰州的风俗习惯外,又融进了主人原籍建筑的型制、习俗和文化,在传统建筑形式、装饰等方面均有较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较久远的历史传统,柳合山堂便是兰州市区保存完好、为数不多的典型清末四合院之一。

  走进“柳合山堂”,立刻就会被这座百年历史的四合院的氛围所感染,整个院落宽敞、高大、气派,主体建筑为三堂五厦,四合五天井,砖木结构,大门门楼、过厅、天井多处有砖雕、木雕吉祥图案、匾额等,个别地方还保留了陕西四合院建筑的成分,以示不忘祖上,反映了主人的文化底蕴和内心追求。建筑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细节,都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西泠印社执行社长、著名书法家、篆刻家刘江,著名文化学者、书法家、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分别为大院题写了堂号和院匾。

  这座老四合院曾经的主人是老兰州木材行历史悠久、实力雄厚、商誉卓著的“祥泰公”木厂大掌柜柳兆甲(字“鼎臣”),及其子“德兴顺”金店东家柳思孝(字“舜如”)的最后一座私宅。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柳鼎臣在柏树巷梨园(今西藏自治区驻兰州办事处)修建了“柳合山堂”四合院,总占地约十五亩,据后人考证当时仅买地皮就花了60多个大洋,为小院套大院建筑群,坐西向东。小院是“柳合山堂”的主体,为一进三四合院,其中后院绣楼为二层,大门前有花园、亭子、水井等,四合院左右和后面为梨园。大院为整个院落的院墙,大门在东北位,东南院墙一侧为管家、佣人、工具房、马厩等辅属建筑。20世纪50年代初,因国家建设西藏驻兰州办事处,柳合山堂被政府迁建至五星坪异地保护,但遗憾的是只有原四合院主体建筑的中院部分保留了下来。

  百年老宅引起国内外专家关注

图为文物工作人员在柳合山堂实地测量。图片来源:兰州日报

  “现在用的大门也是随便找别人家的门安上的,大门的大小、装饰远不及原来的大门。”据柳家后人柳先生回忆:“因受当时规划占地所限,不仅面积比原院落要小,且房间也压缩为十六间,加之在兰州规划设计院工作的父亲长年派驻北京、沈阳等地参加新中国的建设,拆迁搬移时,院内砖雕、木雕和砖木等用料因无人看管而损失较大。鉴于当时的大环境所制约,原有的过廊、绣楼等再未复建。”

  他说:“‘柳合山堂’见证了甘肃和兰州百年经济、社会、历史的变迁,折射了陕西儒商在甘肃的百年传奇商史,经历了风云跌宕的众多事件,承载了陕商和老兰州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历经风雨保存至今,让我们有了一份领略老兰州风韵的鲜活载体,更有了一部解读陕西儒商昔日风采的生动教材。”

  2017年11月,省政府办公厅正式下发通知,公布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明确了柳合山堂以院墙外侧底边为基准,向东、南、西、北各延伸20米的保护范围。

  曾经的陕西商帮、陕西儒商已经成为历史,繁华和辉煌已经成为往事,但他们以及“柳合山堂”留下的文化遗产却是永远的。近年来,在柳家后人及相关文化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这座珍贵的古民居不仅逐渐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更彰显出了极其珍贵的文化价值,吸引了诸多学者、专家以及相关人士前来感悟文化魅力、找寻人文情怀。

  截至目前,新华社、甘肃主流媒体及国家和甘肃省文物局、文史资料记载和报道“柳合山堂”的文章80多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来自日本、新加坡以及台湾地区和北京大学、西安交大等高校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学生专程造访考察“柳合山堂”,他们对百年老宅保护的如此完好赞不绝口。

  具有不可替代的唯一性、代表性

  “在古建筑不断消失的今天,柳合山堂让世人有了实实在在感受‘四合院’文化的实体,作为私人保护历史文物,既不容易、更让人敬佩。”省文物局局长马玉萍表示:“所以,将其纳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就是为了让其更好的传承兰州历史文化,这是非常必要的举措。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实际上是政府部门在文物保护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手段,如果不按照具体情况赋予其更高级别的文物保护,很多文物建筑将有可能在下一步的城市发展、经济建设、地产开发中受到破坏。”

  “‘柳合山堂’是兰州市唯一一家家族历史没断、房屋主体和主人没断的人家,具有不可替代的唯一性、代表性,价值很高。”兰州市博物馆副馆长叶削坚告诉记者:“我是在编写《兰州民居》2008、2009年时进行了城市调查,如今,邓家花园、八路军驻兰办事处纪念馆,这两处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本失去了本来十分难得的民居元素。特别是八办纪念馆在修建3次以后,作为民居的元素也没了,历史的元素也没了,所以在我编写的《兰州民居》这本书中都没有收录。而兰州剩下的老房子有的拆没了,有的主人都换了好几茬,缺乏原始性。”

  “从区级到市级,又从市级成了省级,有了法律的保护,作为后人一定要很好的保护下去,这是十分值得欣慰的一点。”兰州市文史专家邓明感慨地说:“今天,城市发展变化的太快,到处都在建高楼大厦、搞旧城改造,高楼大厦是现代社会的标志,但是传统的民居太少太少,剩下的东西寥寥无几。于是,不少人想看一看兰州传统的四合院就到五星坪这里来参观,八仙桌、太师椅、中堂、对联,古色古香十分具有文化底蕴。像柳合山堂这样一个古建筑里面的文化内涵是值得所有文化人向往的,必须要传承、保护下去。”

  “京华·钟安堂”结缘“柳合山堂”

  据了解,为了让这座文物真正的“活”起来,柳合山堂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陈列了大量有关兰州近代工商业发展史的珍藏文物史料,更在文创产品开发方面做出了积极、大胆的尝试,为民间力量保护文物资源做出了良好的表率。

  日前,为纪念“柳合山堂”建成110周年,在这座百年老宅里专门举行了京华·钟安堂向金城“柳合山堂”捐赠书法作品仪式。现场,作为甘肃走出去的学者型鉴藏大家、京华·钟安堂主人刘国正向柳合山堂捐赠了父亲刘朱梁先生书写精品六尺中堂作品一幅、《刘朱梁书法艺术》书籍3本,以及自己的四尺中堂和横坡各1幅及《柳庄梦赏》书籍1本,这些都将永久保存在“柳合山堂”。刘朱梁先生为中央军委二级红星勋章获得者、兰州军区老红军书法家。

  刘、柳两堂祖籍均为陕西韩城,这捐赠之举无疑延续了浓浓的故乡情缘。

  “尽管这次捐赠是两个家族之间的民间活动,但却十分具有开创性和引领性,反映了时代变迁的发展方向,代表了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也让我感受到了这两个家族的社会担当和文化自觉。”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建仁在捐赠仪式上表示:“一场捐赠,却蕴含了国人崇德尚艺的信仰、坚守文化的追求、艺术滋养的理念以及关注家教的情怀。所以我希望让这种四合院、让这种文化氛围能够教化人们,成为人们心灵深处的清泉,永远弘扬、发展、壮大。”

  作家、原甘肃省委保密局局长李维平感慨地说:“捐赠活动把京华·钟安堂和柳合山堂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这份对文化的执着十分令人钦佩。这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只有自己的文化自信,才能坚守住这块阵地。”

  开创我国3D打印复制古建先河

图为我国首个由3D打印技术复原的古建模型。图片来源:兰州日报

  在这次捐赠活动中,柳家后人还回赠了刘国正先生一把紫砂壶做纪念。记者惊奇地发现,这把壶竟然为“柳合山堂”建成110周年定制纪念壶、柳舜如题堂名款。经过了解才知道,为了进一步挖掘、扩大兰州古民居的文化价值,在柳先生的精心设计和积极推动下,这座百年古民居又在本土文创产品的开发上迈出了十分可贵的一步。

  原来,在西泠印社建社115周年、刘江艺术馆于杭州千年南宋御街开馆之际,金城百年“柳合山堂”向刘江艺术馆捐赠了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和四大名砚之一的洮砚《花开富贵》两件艺术品。这也是该馆开馆后接受的首批捐赠品。刘江先生是我国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书法篆刻家、教育家,数十年来为西泠印社的发展、中国印学博物馆的建立等殚精竭虑。

  2016年春,当刘江先生看了金城柳氏家族有关史料和柳舜如、柳栋的书画篆刻作品后,欣然为“柳合山堂”题写堂名。目前,刘江先生所题堂名不仅被悬挂于“柳合山堂”四合院,还广泛应运于“柳合山堂”相关纪念品的制作之中。此次,柳先生便专门定制了这款“纪念壶”,堂名便由刘江先生、柳合山堂老主人柳舜如分别题写。

  此外,柳先生还专门定制了两款白铜镇尺,分别上刻本人所书“龙门千尺浪,司马万古长”和“龙门承世泽,金城振家声”,并特邀当代中国刻铜名家、字号梦臣的孙建明亲自创作。这款镇尺虽为铜刻,却灵动传神、刻工精湛,散发着浓郁的书卷之气,堪称佳品,极具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国内首个文物古建类的实验范本,伯骊江3D打印公司已经成功用3D技术建模复原了“柳合山堂”原址(15亩地)、现址的实体3D打印模型,并已先后在第23届兰洽会和第三届兰州科技博览会上进行了展示推介,开创了我国3D打印技术复制古建筑文物的先河。

  柳舜如珍贵史料捐赠母校兰州一中

  据了解,柳家后人目前已先后为甘肃省档案馆、甘肃省图书馆、兰州城建档案馆、兰州一中捐赠了以柳舜如为主体的重要图书、实物上百件(本)等。2018年,正值兰州一中建校116周年,“柳合山堂”又特别为该校捐赠了柳舜如书画、所用文房用品充实了弘毅园历史文物,旨在让学生能够感悟到兰州一中先贤的求学历程和品味。

  柳舜如(1903-1942年),名思孝,字舜如,号龙门樵隐,斋号润兰书屋,陕西韩城人,甘肃省立第一中学(兰州一中前身)毕业。曾供职于甘肃全省禁烟善后总公所、甘肃财政督察处、甘肃全省禁烟善后总局。书画兼善,得于右任、张大千指点,擅画山水,尤以蝇头小楷为长,年仅39岁患肺结核而英年早逝。

  兰州一中校史专家张启明表示:“这也是表现了尊师重教的精神,热爱母校是很重要的优良传统。学生经过学校培养以后走向社会,不仅要影响到社会还有家人,柳家后人这次捐赠正是一次义举,表达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这不仅仅是一间宅子的价值,‘柳合山堂’当年的主人对兰州的社会经济是有贡献的,这也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当获知柳合山堂正在积极准备申报第八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他激动地说:“柳家人在近代史中不止一次援助过社会乃至国家的发展,捐款、捐木料等,都是十分具有正能量的行为。所以将其申报为‘国宝’十分有必要。”

  4大版块打造“柳合山堂”博物馆

  “通过挖掘‘祥泰公’木厂、‘德兴顺’金店(‘三益兴’金店),基本理清了兰州本土工商企业发展以及从乾隆年间到公私合营期的发展脉络,生动展示出了一个家族的百年发展史。”从2002年起至今,柳家后人先后回陕西韩城、三原,上新疆,到宁夏及甘肃等地采访当事人,寻访到的亲历者共有20多位,其中年龄最大的已经102岁。

  柳先生说:“当然,无论是还原‘安泰堂’药店历史,搞清‘安泰堂’与‘柳合山堂’渊源,还是挖掘柳氏家族为重修卧桥、抢修黄河铁桥、资助国画大师张大千赴敦煌等一系列善举,都进一步丰富了‘柳合山堂’的厚重内涵,更对地方史志起到了良好的补遗堪误作用。”

  据了解,目前柳家后人正在积极筹建“柳合山堂”博物馆,初步设计了“诗书传家”“本土工商企业史”“爱心捐助史”“柳家与张大千”4个版块,希望从“柳合山堂”变迁史、“安泰堂”“祥泰公”“德兴顺”三大著名老字号、为社会所做贡献、重金资助张大千这四个角度布展,再辅以历史再现、非遗等内容。同时,还将编撰《“柳合山堂”丛书》,全方位展示“柳合山堂”的前世今生。

  柳先生告诉记者:“目前,‘柳合山堂’还被纳入到了文化宫仿古一条街的规划保护范围,将有望为增加大景区的景点,扩展兰州市区的最窄部位,在仿古街复建一座‘柳合山堂’,或在现址复建扩建。无论如何,未来的变化都是为了让这座百年老宅成为原汁原味完整展示兰州‘四合院’文化的精致范本。”

  “升格为国宝将更大地发挥出‘柳合山堂’的文化作用。”他说:“从保护现状以及承载的丰富内涵来说,应该都具备了升格为‘国宝’的基础。当然,我们也希望能够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更多的鼎力支持,为兰州古民居建筑留下一个宝贵的实体标本。”(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伍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