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资讯 > 要闻 > 正文

提前两年建成全面小康加快建设和谐幸福城关

发表时间:2016-01-18 来源:兰州日报

  时值隆冬季节,窗外寒风刺骨,然而正在举行的城关“两会”会场内却是温暖如春,代表委员们更是群情激奋、共同商讨谋划着未来五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内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蓝图,特别是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城关、提前两年建成全面小康的大举措。

  1月16日下午2时许,在城关区第十七届人代会五次会议上,区长张永财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不仅主题鲜明,而且内容广泛,既有对过去五年的回顾,又有对未来五年的展望,明确了未来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这个经过了多次征求意见、反复修改的政府工作报告,究竟描绘了什么样的蓝图?全区百万群众翘首以待,省城社会各界也在关注。

  起跑决定后势,开局关系全局。我们都有理由相信,生活工作在这座城市里的每个人,没有不渴望城市变得更美更漂亮,身边的人居环境越来越宜居宜业,日子过得更富足更体面和更幸福。为让市民百姓对城关区的未来发展有个了解,本报在该区人代会召开期间对报告进行梳理,将该区过去五年来已取得的辉煌成绩、将来发展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公布于众。

  回望——

  2015年:统筹推进经济社会稳步发展

  刚刚过去的2015年,城关主动适应新常态,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完成区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任务,圆满的为“十二五”画上句号。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8.18亿元,同比增长9.1%;三产增加值656.64亿元,同比增长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6.14亿元,同比增长9%;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79亿元,同比增长1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9.26亿元,同比增长16.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17元,同比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02元,同比增长9%;万元GDP能耗下降4.12%。

  加快转型升级,经济效益实现新提升

  面对经济持续下行压力,城关坚持主动作为、精准发力,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实施投资拉动、产业培育、创新创业三轮驱动,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项目带动作用突出。实施重大项目100个,开工90个,酒钢结算中心等22个项目主体封顶,会展中心配套区二三期等15个项目投用,完成投资234亿元。签约引进项目542个,到位资金518亿元,同比增长17%;为兰州新区引进项目5个,到位资金6.9亿元;引进麦当劳等“四个500强”企业20家;兰洽会项目当年开工率达到90%以上。包装储备项目56个,26个纳入省市项目计划盘子,争取到位资金2.95亿元。

  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出台《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大兰山生态景区规划》等5个规划,投入1.92亿扶持各类企业1973家,推动新兴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建成全省首个跨境电商体验店,建立丝路汇等4个本土电商交易平台、100个电商便民服务网点,实现交易额287亿元。打造两个街道楼宇经济服务中心,建成投用盛达金融大厦等3个总部经济项目。举办展会活动52次,实现交易额78亿元。加快推进10个文化旅游项目,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9亿元、旅游收入204亿元。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出台《城关区众创空间(孵化器)扶持办法》等4个配套政策,形成了集企业扶持、认证管理、项目融资、创业培训等为一体的双创政策体系。设立1亿元扶持双创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金,为1375家双创小微企业融资3.23亿元。投入1039万元精准扶持7个众创空间。建成全区众创资讯服务平台,组建200人创业指导专家团队,举办创业活动150余场次。累计培育各类众创空间32个,入孵企业1300余家,带动就业2万多人,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双创示范区”。

  加强城市建管,城乡面貌实现新突破

  着眼于提升省会城区的形象品位,城关坚持建管并举、综合治理,全力打好城市管理攻坚战,在夯基础、强管理、治污染上狠下功夫,城市环境面貌得到大幅改善。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配合轨道交通、北环路等重大市政项目建设,完成拆迁40万平方米。实施杨家湾吊桥、盐什公路等维修工程,维修小街巷98条,养护农村公路110公里。打通B327#“断头路”。完成九州地区供水管理移交。出台加快全区棚户区改造的意见,开建八冶棚户区等14个改造项目,累计改造3888户78万平方米。完成建筑节能改造16万平方米,改造“三不管”楼院10个,安装100条小街巷路灯。新建垃圾转运站5座、公厕25座、标准化菜市场5个。

  市容环境面貌持续改善。建立城市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实行综合考评机制,推行执法中队长轮岗交流。启动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成立三家清扫保洁公司,实现监管与作业分离。在7个街道试点推行综合执法模式。完成中川铁路城关段、黄河航道等综合整治,打造32条城市管理示范街,拆除彩钢房16万平方米、户外广告4.5万平方米,粉饰楼体51万平方米。严厉打击违法建设,累计拆除7.1万平方米。投入4700多万元,购置环卫车辆128台,新增果皮箱5000个。

  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实施南山面山景观提升等八大绿化工程,提升改造林地1517亩,栽植苗木42万株。投入2200余万元,完成605#等13条道路景观绿化工程,新增绿地191亩。全力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完成14.85万平方米未供暖设施和292万平方米供热计量改造,实施53家餐饮业油烟和4家煤粉锅炉提标治理,“好天气”达到了252天,同比增加5天。投入4482万元,基本完成大砂沟洪道治理工程,实施红四村等3个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搬迁避让129户。

  加大民生投入,群众生活得到新改善

  顺应群众提高生活质量的新期盼,城关坚持加大投入、扩量提质,千方百计增加公共服务资源,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治理力度,努力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启动实施“万企计划”,建立就业见习基地17处,培训各类劳动力1.8万人,新增就业5.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78%以内。率先在全省建成社保网上征缴体系,生育和工伤保险实现实时结算。建成新型虚拟养老院,启动综合福利老年养护中心建设,新建日间照料中心6家,累计服务老人160余万人次。将城乡低保标准提高10%。发放各类救助金8084万元,救助困难群众17.5万余人次。完成226户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将3100名重度贫困残疾人纳入居家托养服务范围。分配入住保障性住房6406套,发放廉租房补贴730万元。改造农村危房54户。完成马家沟新农村建设。全区“三不管”楼院物业管理实现全覆盖。蝉联全省双拥模范区“八连冠”。

  公共服务均衡优质发展。投入2.5亿元,改扩建静宁路小学、宁卧庄小学等4所学校,新增办学面积2.5万平方米、学位2400个。投入667万元,扶持民办托幼机构139家。招聘教师135名,交流教师196名,评选名校长5人及名师24人。设立1200万元教师专项绩效奖。率先全省建成校园安全“云平台”,完成70个校园警务室建设。改造街道社区文化活动场所7个,建成1个文化广场和2个小剧场。建成伏龙坪登山健身步道和30条全民健身路径,推动3所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完成中医骨伤科医院改造工程。建成10家社区中医精品馆,打造6个医养融合示范点。100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6家省市医院签订协议,双向转诊、分级医疗迈出实质性步伐。完成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测评迎检。

  社会治理基础不断加强。建成24个街道平安与便民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构建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公安基层基础工作,招录民警130名和协警46名,建成社区警务室155个。建成区法律援助服务大厅。探索建立“群租式”管理模式,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全面推行网上信访、风险评估和领导包案机制,信访总量、进京非访量同比下降26%和52%。健全安全生产“1+4”制度体系,配备基层安监人员73名,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四项指标呈现“三降一升”态势。严打非法集资、“两抢一盗”等违法犯罪行为,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创建食品药品放心门店60家,建成药品经营企业电子监管系统。

  强化自身建设,作风建设呈现新气象

  主动适应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城关坚持深化改革、优化服务,持续推动简政放权,强化依法行政,改进工作作风,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简政放权步伐全面加快。政府机构改革加快推进,撤并重组卫计等9个部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做好“接、放、管”工作,承接行政审批事项49项,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2项。建成“三张清单一张网”,向社会公布权责清单4548项。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实现“三证合一”,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4978家。开展政社分离改革,实现“行政化社区”向“服务型社区”转型。投入6510万元,在农产品安全监测等56个领域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公共服务效率和水平大幅提高。

  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高。出台了《行政执法责任制规定》等规定,开展行政执法案卷网上公示、执法过程全记录试点工作,行政执法行为更加规范。全区财政预决算、三公经费全公开,国库集中支付实现全覆盖。建立政府债务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完成“六五”普法工作。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04件、政协委员提案84件,办理网民留言1416条,办复率均为100%。

  作风效能建设不断加强。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持续整治“四风”突出问题,出台区级机关公务接待、差旅费等四项管理办法,三公经费同比下降10.33%。出台《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事项移交办法》,审计政府投资建设项目81个,核减工程款5176万元。严格落实党风廉政主体责任,建立工作约谈和通报等八项机制,累计约谈1020人次,行政问责18人。推行责任清单制度,督办各类事项达529项。

  十二五:创新推动城关转型跨越发展

  过去五年,是城关区发展进程中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城关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不断审视发展变化的区情,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开拓创新,较好的完成了区十七届人代会历次会议确定的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就。这五年,是城关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是城关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五年,是城关区域面貌显著改观的五年,是城关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是城关工作作风转变最快的五年,更是城关影响力不断扩大的五年。五年的发展,五年的积淀,为城关区转型跨越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城关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以赴促投资保增长,全区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五年来,经济增速连续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累计实施重大项目342个,完成投资939亿元,引进“4个500强”企业110家,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5.6%、10.84%、13.41%、22.7%,是“十一五”末的2倍、1.67倍、1.88倍、2.78倍。

  ——“十二五”时期,是城关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五年。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先后出台《城关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等12个规划办法,设立总规模达1.04亿元的4个产业发展基金,投入4.78亿元,扶持各类企业4449家,电子商务和总部经济、会展经济等新兴产业迅猛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五年来,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一五”末的0.26‥22.44‥77.3优化调整为0.23‥15.39‥84.38,三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7.08个百分点。

  ——“十二五”时期,是城关城市功能明显提升,区域面貌显著改观的五年。全力打好城市建管攻坚战,配合市上完成南山路、“上跨下穿”改造等重点市政工程,探索实行了网格化管理、街道综合执法等管理新机制,历史性完成了燃煤锅炉、小街巷和“三不管”楼院改造任务,实现清扫保洁、垃圾收集、物业管理全覆盖,城市空间拓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大气污染防治成效显著,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大幅提升。五年来,投入22.38亿元用于城市建管,是“十一五”期间的2.06倍,改造小街巷200条、三不管楼院315座、燃煤锅炉375台、未供暖设施83万平方米,完成城中村改造174万平方米,拓展城市空间11.5平方公里。

  ——“十二五”时期,是城关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加大财力投入,相继实施了中小学改扩建、残疾人就业托养服务中心、石沟马家沟新农村建设等一批重大民生项目,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升。五年来,累计投入89.84亿元用于民生事业,是“十一五”期间的2.12倍,为民兴办实事80件,城乡收入分别同比增长86%和84%。

  ——“十二五”时期,是城关改革发展深入推进,工作作风转变最快的五年。统筹推进政府机构、行政审批、财税体制等各项改革,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大力整治“四风”问题,在全区形成了真抓实干、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为推动各项改革发展事业提供了坚强作风保障。五年来,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建立“三张清单一张网”,全面实施“三证合一”,“三公”经费年均下降8.8%,作风建设实现常态化。

  ——“十二五”时期,是城关示范引领作用明显加强,影响力不断扩大的五年。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坚持争第一、创一流,成功打造了虚拟养老院、社区少年宫、民生就业360、楼院长管理等一批全国范围内有影响力的民生服务品牌,圆满完成了兰洽会、兰州国际马拉松、金鸡百花电影节等重大赛事活动的氛围营造和后勤保障,获得了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全国残疾人之家等62项国家级荣誉。

  展望——

  十三五:提前两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未来五年,是城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时期,是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按照区委十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十三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加快幸福美好和谐新城关建设,提前两年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385美元,年均增长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500亿元,年均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02亿元,年均增长9%。公共财政收入达到45亿元,年均增长9%。招商引资五年累计到位资金达到2000亿元。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现代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65%;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6%;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10个百分点;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3.5%;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0%。

  ——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9.4%;道路林荫率达到95%以上,城区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达到并超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标准;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各项环保指标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标准。节能降耗指标控制在市定目标范围之内。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超过50%以上;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稳步提高;五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均达到99%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3350元,年均增长10%;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33504元,年均增长8%。完成棚户区、城中村改造500万平方米以上,城市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达标率达到80%以上,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2016年:五大工程助力幸福城关建设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今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产业升级、管理提升、民生改善、公共服务、深化改革五大工程,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推动城关转型跨越发展。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以内,万元GDP能耗下降3.2%。

  注重产业升级,着力培育发展的新动力

  以发展创新型经济为导向,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推动要素集成、产业集聚和经济集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打造城关经济升级版。

  突出持续发展,全面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实施重大项目100个,完成投资逾240亿元,力争开工率85%以上,确保海鸿广场等14个以上项目开建,雁白大桥等18个以上项目竣工投用。完善招商引资机制,实行定向精准招商,强化产业链招商,新签项目300个以上,到位资金450亿以上,现代服务业占比65%以上,同时为新区引进项目5个。抢抓“一带一路”等重大政策机遇,深度凝炼包装项目,包装项目50个以上,确保15个以上项目列入国家、省市重点项目计划,争取资金2亿元以上。

  突出特色发展,打造五大千亿产业链。启动编制“五大千亿产业链”发展规划,设立专项发展基金,建立项目储备库等。培育“互联网+”产业,组建互联网及信息技术产业服务联盟,建立大数据高级人才培训基地,扶持“互联网+”项目10个以上;启动“光网城关”项目,完成25.8万户居民网络光纤改造;壮大秀宝网等本土电商企业,大力开展跨境电商业务,力争交易额达300亿元以上。培育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启动文化产业云孵化平台建设,加快大兰山旅游景区建设等7个项目,力争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44亿元以上,旅游总收入250亿元以上。培育养老服务产业,依托虚拟养老服务平台,加快培育以家政服务、健康护理、产品销售等为主的大养老产业;培育发展5家以上民办养老机构,完成综合福利老年养护中心主体建设,确保养老床位达到3000张以上。培育发展现代金融产业,开建兰州金融谷项目,争取中国进出口银行等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建设庆阳路—东岗西路金融一条街。壮大发展牛肉面产业,建设集产品研发、设备制造、原料生产、加工配送为一体的产业基地,培育营业额亿元以上龙头企业5家以上,对外拓展标准化连锁店1000家以上,不断提升牛肉面产业规模档次。

  突出创新发展,着力建设全省双创示范区。实施平台建设行动,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平台,力争建成众创空间10个,入孵企业300家以上,带动就业3000人以上。实施创客培育行动,支持大学生和科研人员、留学归国人员等开展自主创业,开展创业培训3000人次以上,实现自主创业1万人以上,新登记企业增长10%以上。实施金融支持行动,利用双创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金,撬动银行资金20亿元,为初创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支持。实施资源整合行动,整合校地企双创资源,建立城关众创孵化联盟,实现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实施服务提升行动,健全创业公共服务体系,建成20家众创服务指导站、5个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者提供培训、项目评审等一站式服务。实施氛围营造行动,开展创业活动200场次以上。

  注重功能品质,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城区

  以“三个提升”为抓手,进一步夯实基础设施,健全管理机制,加强生态建设,全面提高城市承载功能和品质内涵。

  不断提升城市承载功能。全力配合市上实施“上跨下穿”、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立体停车场建设等工程,加快轨道交通、109国道拓建、黄河湿地修复治理等重大项目征收工作,力争完成征收50万平方米以上。建成S417#路。改造小街巷20条,建成垃圾转运站5座、垃圾不落地收集点20处、标准化菜市场3个,新建改建公厕15座,完成150条小街巷路灯安装。加快实施棚户区改造,完成兰钢小区等13个项目征收工作,开建桃树坪改造等26个项目,完成改造7000套。加快九州开发区“增容扩区”和黄河北开发建设。

  不断提升精细管理水平。加快构建“大城管”体制,成立综合性城市管理机构,拓展数字城管平台功能,全面推行联合执法监管模式,开展检查考评、协调督办、投诉受理。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强化街道属地管理责任,逐级落实街道、社区、物业管理职责,加快构建以块为主、以条为辅、条块结合的管理机制。建立政府、社会、市民三方联动机制,制定门前三包商户评定奖惩制度。全力打好城市管理攻坚战。打造50条城市管理示范街、5条户外广告样板街、20个物业管理示范小区,改造10个老旧楼院。创新环卫用工模式,探索开展服务外包和劳务派遣工作。推行生活垃圾袋装化分类收集,实现主城区垃圾流动收集全覆盖。鼓励社会资本建设规范化夜市。

  不断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有效巩固两山绿化成果,推进北出口绿化提升等六大绿化工程,栽植树木50万株。试点推行政府购买绿化管护服务。完成10条道路绿化景观提升,新增公共绿地100亩。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严管扬尘、有烟煤和“四烧”等污染,确保空气优良天数不断增加。切实提高城市安全能力,设立1000万元应急专项基金,加快建立专业化应急管理队伍。实施大浪沟洪道综合治理项目,启动伏龙坪等区域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注重民生改善,着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以为民惠民为重点,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治理力度,推动民生与经济一体建设,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大力提升就业服务能力。实施就业服务“1239”计划,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亿元,安置困难人员就业2200人,新增就业35000人,技能培训9000人。加快实施“万企计划”,设立风险补偿担保基金池,扶持小微企业、电商企业和便民门店1000家。大力推广居家就业模式,力争新增居家就业加盟企业40户以上,实现居家就业500人以上。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力争社保参保人数达到60万人以上;将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保,实现应保尽保。扩大城镇居民医保参保覆盖面,力争参保率达到98%以上。落实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全面推行工资“一卡通”。建成区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中心,完成100户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建成5家示范性社区康复站。配租配售保障房1000套。建立24个街道社会救助服务窗口,实现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建立爱心企业慈善公益联盟。按照一户一策思路,建立精准帮扶台账,通过政策兜底、技能培训、就业帮扶等措施,力争年内脱困1000户以上。

  深入推进平安城关建设。加快综治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市区街道综治信息系统三级联网。深化大巡防体系建设,建成万人巡防队伍,实现重点区域治安巡防全覆盖。加快基层派出所标准化建设。严打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完善群体性突发事件、涉恐涉暴事件应急处置机制,不断提升公众安全感。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实现流动人口规范化管理。大力推广“网上信访”,坚持领导包案制度,落实逐级走访机制,推动信访工作法制化。启动“七五”普法。深入开展“打非治违”和隐患排查治理,推行五级管理模式,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实行市场主体抽查监管制度,严厉打击无照经营、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创建药品放心门店40家、餐饮服务示范店100家。

  注重公共服务,推动社会事业均衡发展

  以均衡化、优质化、普惠化为方向,继续加大财力投入,统筹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满足群众基本公共服务需求。

  提高教育发展质量。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扶持民办托幼机构130家以上。加快小区配建学校回收移交,改扩建6所学校,新增办学面积2.3万平方米、学位1500个。加强对各类教育资源的规划,形成多元办学格局。深化学区化管理和多种模式办学改革,打造现代化学校5所、特色学校15所。试点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建立15个家庭教育基地,完善三位一体教育网络体系。实施城关教师三年培训规划,启用教师发展培训中心,建成教科研基地2个。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开展65岁以上老人健康体检、育龄妇女妇科病普查、7岁以下儿童健康指导3项行动,全面提升全民健康管理水平。完成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造,建成7家社区中医养生馆。推广中医“治未病”服务项目,满足群众对中医保健服务的需求。全面推广医养融合模式,以康乐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组建养老医护团队,建成10家街道社区医养融合服务点。试点开展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均等化服务,确保一站式服务平台覆盖率达90%以上。积极创建全国艾滋病防治示范区。

  加强文体服务设施建设。配合市上完成体育公园改造、兰州剧院改建等工程。加快推进两馆一场项目。启动黄河文化新媒体艺术馆、兰山书院建设,建成全国百名书法家作品展馆。完成区文化馆改造项目,提升街道综合文化站5个、社区文化服务中心10个。新建30条全民健身路径,建立2个社区国民体质监测点。打造特色项目学校5所。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作。

  注重深化改革,着力建设法治高效政府

  以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为目标,转变职能、优化服务、改进作风,努力建设高效务实、清正廉洁、人民满意的政府。

  着力转变政府职能。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要求,深化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做好行政审批事项承接和管理。建立“三张清单”动态管理机制,编制行政职权运行流程图,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简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成电子监察和行政审批系统升级改造,实现全程网上办理和效能监督。创新投融资模式,建立“PPP”项目库,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力争试点项目达到70个以上。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制定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办法,设立重大行政决策专家顾问库,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和倒查制度,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责任明确。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健全完善行政裁量权基准、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备案、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制度,杜绝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等行为。

  加强权力监督制约。自觉接受人大工作监督、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畅通政府网站、政务微信微博等信息公开渠道。编制财政中长期规划和部门三年滚动规划,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探索实行财政绩效评价新模式,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成立区国有资产管理局,健全国有资产监管机制。实行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审计全覆盖。

  着力转变工作作风。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持续整治“四风”,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贯彻中央八项规定,不断精简会议文件,严控“三公”经费,推进机关公车改革。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全面加强廉政约谈、警示教育等工作。紧盯政府采购和征地征收、项目建设等廉政风险点,加强纠风治乱,严查违法违纪行为。健全落实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目标管理、责任清单等制度,加大推诿扯皮等行为问责力度,确保工作作风持续转变。

责任编辑:lzwen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