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资讯 > 要闻 > 正文

用心用情让老有所养心有所依 兰州市树敬老之风促社会文明

发表时间:2017-10-25 来源:兰州文明网

【讲好兰州故事】让老年人老有所养 老有所依 老有所乐 老有所安

(住在康乐医院96岁的吴国祯  图片来源:中国兰州网)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家庭结构的变化,独居、空巢、留守、随迁、失独、失能、失智、高龄等大量新人群涌现,急需社会为老年人提供形式多样、个性化的养老服务。

  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叠加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迫切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与养老相结合的服务。紧跟社会需求,解百姓之所忧,近年来,兰州市城关区康乐医院经过20多年的探索及发展,现已形成集医疗、护理、康复、健康教育、老年人托养五位一体的医养结合卫生服务机构。

  来到康乐医院的活动室,80岁的王秀英正和老人们围坐在一起,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老人身体硬朗,膝下有一儿一女,姑娘在外地,儿子在兰州是一名司机,平时也比较忙,“儿子不在身边,他们也不放心我一个人在家里,所以让我来康乐医院,这样一来生活也有人照顾,自己也不孤单。入住有一年多了,这里环境,饮食都不错,住起来也比较舒适,这里的护理员也对我特别好,觉得这里是我的另一个家。”王秀英告诉记者。康乐医院始建于1992年, 2015年取得老年公寓资质,医院成立了老年托养管理中心,成为全市唯一一家兼备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质和功能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医院年平均收治(包括长期托养老人)患者260多人次,平均月居住患者120多人,床位使用率超过100%。2016年取得了全国老龄委颁发的“敬老文明号”荣誉称号。

  “我在康乐医院住了六年了,这里既能治病又能养老,子女也可以随时打电话,来医院看我” 96岁的退休教师吴国祯说。

(康乐医院的老人们正在做弹力带抗阻训练  图片来源:中国兰州网)

  医是支撑,养是基础。托养老人在疾病突发、加重需住院治疗时,医院提供专业的医疗诊治和护理服务,即转入“医”的模式,进入医疗服务流程,建立住院病历,享受医疗保险政策,设立床头标卡、腕部识别带、进行疾病评估,使患者能得到及时、有效、专业、规范、系统的医疗诊治和护理。当病情稳定康复后,转为“养”的模式,建立健康档案,进入养老服务环节。同时对长期居住、病情稳定的托养老人进行健康跟踪、健康指导并定期体检,以及时发现潜在发病和患病风险。对于身体功能无障碍的患者,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健康锻炼,以“养”的模式调理身心状态。这样,就使“医”和“养”两种模式得到了有机结合、灵活转换,实现了“医”和“养”的互补与统一。

  兰州市城关区康乐医院副院长马文忠介绍说,实行“医养结合分类服务”的模式后,“医”解决了老年人及部分慢性病患者无人长期护理、治疗的难题;“养”则解决了老年群体平时生活无人照顾,病时无法及时送医就诊的难题。把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给老人提供医疗康复保健、生活照护、精神文化等服务。康乐医院在“养”的内涵建设上实行专职三级服务体系。对托养老人及患者实行医生、护士、护理员24小时专职三级服务,即“医疗护理、心理护理、生活护理”,“三位一体”的护理模式。

  在许多人眼中,在家门口闭着眼坐在大大的躺椅上,在波光粼粼的光阴中数着细纹,慢慢老去,是一种最幸福最温暖的养老方式。

(康乐医院护理员正在为失能老人擦口水  图片来源:中国兰州网)

  为满足了老人无需入住养老院在家便可享受到专业化和标准化的养老服务的愿望。兰州市城关区委、区政府于2009年12月创建了全国第一家由政府主导、企业加盟、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虚拟养老院。

  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院长秦田田介绍,虚拟养老院一方面将需要帮助的老人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吸纳社会各界力量参与进来,通过虚拟养老院信息服务管理平台,使老人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专业的养老护理服务。

(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服务热线大厅  图片来源:中国兰州网)

  截至目前,兰州市城关区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达到20万人,占到该地区户籍人口总数的20%。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自建立以来,已经累计有11.29万人注册,提供总服务量861.35万人次。

  “敬老、养老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秦田田说:“我们建立虚拟养老院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尽可能为那些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更多的物质、精神上的帮助。同时,通过组织各类敬老活动,让他们感到来自社会的关爱。”(中国兰州网)

责任编辑: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