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资讯 > 要闻 > 正文

忆儿时童谣难忘怀 兰州童谣每一首都是乡愁滋味

发表时间:2017-10-20 来源:兰州文明网

(图片来源:金兰网)

  小时候外婆常在灯下教我童谣。如今我已是中年人,外婆也已故去,但是每每回忆起儿时的童谣,让我久久难以忘怀。

  “ 一,一,一二一,老婆子炒洋芋,炒哈嘀洋芋生着泥,气滴老婆子哼着泥! ”

  我们一群淌着鼻涕,穿着补丁衣服的小屁孩,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对洋芋这种食物充满着渴望,所以看到大杂院中谁家煮洋芋,就追跑着大声喊唱这句童谣。当时只是觉得好玩和好奇,并不管语言的内容本身。这首童谣很有趣,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诙谐幽默,讲究押韵,读来朗朗上口。

  “美国的大鼻子,爱吃兰州的酿皮子,辣子灌了一鼻子,跑到黄河边洗鼻子,骆驼过来一蹄子,唉哟我的大鼻子。”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吃人,但吃杜鲁门!”

  “兰州沙锅子洋芋蛋,羊皮筏子当军舰,火里烧的驴粪蛋,锅里煮的洋芋蛋。”

  这些童谣唱出鲜明的时代烙印,是当时百姓生活的记忆,如今读来仍是那么鲜活生动。

  “吃,吃,吃毛豆,吃得我的心里好难受。”

  “挑兵挑将,看谁是我的好兵好将,就带他到南山打仗,打完仗给他100大洋就滚蛋。”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根烟,把他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叔叔拿着烟 对我开口先,我高兴的说了声:叔叔,给钱。”

  “上山打老虎,老虎没打到,打到小松鼠,松鼠有几只,让我数一数。”

  “羞羞羞,把脸扣,这边不羞那边羞,中间挂个红红灯笼。”

  “点点摸摸,米米嗦嗦,一把锁子开不开 两把锁子能开开。”

  “红灯绿灯小白灯,你要什么灯?”

  ……

  童谣,指的是在民间儿童口中的简单歌谣。它历史悠久,最早见于《诗经魏风》中《园有桃》一篇中“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列子》中记载的《康衢童谣》,据说是我国传说中的圣人尧时的童谣。童谣是为儿童作的短诗,强调格律和韵脚,通常以口头形式流传。许多童谣都是根据古代仪式中的惯用语逐渐加工流传而来,或是以较晚一些的历史事件为题材加工而成。

  兰州童谣从何时起,恐无人知晓。兰州童谣的特点是,带着浓郁的兰州乡音,孩子们一边拍手一边唱,循环往复,唱呀唱,伴随着每个孩子渐渐长大。兰州人创作出的童谣,睿智,充满童趣,朗朗上口。童谣,是一个地方老百姓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习惯,反映出一个地方生产生活中物质与精神方面的民间文化现象。童谣文化普遍存在但各有不同,一般与当地的历史、地理条件和经济文化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兰州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历史上曾经多次被汉族和少数民族交替占据,因此农业和游牧业也曾多次交替成为主导产业。明朝以后社会进入相对稳定阶段,随着大量汉族群众迁徙至此,生产方式呈现出农业为主兼顾牧业的形态。清代诗人叶礼的《兰州竹枝词十首》中,有这样一段生动的描述:“男捻羊毛女种田,邀同姊妹手相牵。高声各唱花儿曲,个个新花美少年!”

  童谣,在我国古典文学里不乏记载,但仍属于另类。由于无数文学家的忽略,童谣实际上在文学殿堂里一直被忽视,被视为市井的、不入流的文学载体而被边缘化。童谣的主要特点就是俗,俗并非是对童谣的贬损,相反,童谣俗得纯真可爱。童谣虽是一种口承文化,数千年来却经久不衰,生命力旺盛。(金兰网)

责任编辑:张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