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明创建 > 区县联播 > 正文

兰州市西固区建立“四有”机制推进城乡环境卫生全域一体化

发表时间:2017-04-17 来源:兰州文明网

  为推动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再上新台阶,兰州市委农工办联合市属媒体,对西固区农村环境整治行动中的先进典型和亮点整治实效进行观摩,当天走进美丽乡村杏胡台村和古镇河口村,观摩人员既看到了两村在快速发展中的喜人变化,也看到了农村环境整治的成效和西固区推行的“城乡环境卫生全域一体化”长效机制在这里已经基本建立。

  据悉,在三大整治攻坚战中,西固区通过建队伍、创模式、抓管理、谋项目、强督查的方式,正在探索实施“城乡一体化,全域专业化,垃圾不落地”的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新模式。

  ◆杏胡台村:

  优美环境为城区后花园旅游添彩

  沿着南山过境公路西固段出入口的桥下前行,一路青山一路景,车行约20分钟到达四季青街道杏胡台村。新铺设的水泥路、太阳能路灯、别具一格的文化广场、路边的特色木栅栏、别致的绿化带、传统山水画与涂鸦相结合的文化墙映入眼帘。村内主干道周边的宅院大多数是改造之后的农家乐。在村内行走,村道干净整洁,宅院错落有致,家家门外花园有统一的围栏,美观大方。不时看到身着环卫服装的工人在保洁村道。

  “每月工资1800元。”保洁员王庆春满意地说,她主要负责村道保洁,工作时间是早上8时到12时,下午1时到5时,村民王来明正在自家的欧式农家院里拾掇绿化景观,小院里新建起的3层的一栋欧式洋楼格外醒目,院内有假山和绿化点缀。他说:“房子建这么好不单是为了住,主要是发展高端农家乐,下月起正式运营。”

  ◆河口村:

  环境整治为古镇开放奠定基础

  黄河上游的千年古镇——河口村,位于西固区西部,坐落于黄河北岸,是古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交汇的主要水旱码头。当天下午,观摩人员来到河口村,一入村就满眼青砖、木质结构的房屋,进入村内,更是满眼古色古香,穿过雄伟的鼓楼门洞,映入眼帘的是两座古城楼,木色房檐,青色墙砖,大红灯笼,商铺鳞次栉比,零星的游客,紧张施工的工人……

  干净整洁的街巷,给古镇明清风格增添了魅力。“环卫工人天天清理,自己也门前三包,街上一个烟头都看不到。”村民张耀元对村内的环境卫生保洁赞口不绝。依托临街的300多年历史的古民居,张耀元经营者“昌荣商店”和“河口照相馆”。好客的他把观摩人员邀请进去,穿过商店,后面是一个小院,青铺地,飞檐雕梁,院内有一大水缸,两旁是木质结构的房屋,木格窗户。他对未来充满憧憬:“现在生意一般,以后旅游的人多了,生意肯定会越来越好。”

  ◆西固区

  推进城乡环境卫生全域一体化

  “真正建立起有人管、有设施、有制度、有经费的‘四有’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西固区委农工办主任金光军介绍,自“三大攻坚战”工作开展以来,该区通过建队伍、创模式、抓管理、谋项目、强督查的方式,探索实施“城乡一体化,全域专业化,垃圾不落地”的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新模式。

  据介绍,依托评估公司实地测量统计,全区农村小巷道为2151条,清扫保洁面积为249万平方米。参照城市清扫保洁标准,目前,西固区已建立专业化农村清扫保洁队伍,新增保洁岗位434人,已于3月1日正式上岗,工资确定为每月1800元,并在工作满一年后购买五险。

  同时,为保证农村垃圾及时清运、日产日清,该区还建立专业化垃圾清运模式。根据实际情况建设5个农村垃圾中转站,配备13辆垃圾清运车以及65个车载式垃圾箱。通过“农户垃圾在自家袋装化或桶装、人力车或电动车定时巡回收集转运至固定的车载垃圾箱、专用车辆运至垃圾中转站进行压缩、区环卫局车辆拉运至垃圾场集中处理”的垃圾清运流程,真正实现“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模式,切实做到垃圾不落地。

  据了解,为了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从“治标向治本”的根本性转变,今年西固区还制定出台了《“决胜小康攻坚年”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四大领域、75个重点项目,其中涉及农村基础建设和环境美化的就有18项,特别是要实施的城乡全域专业化保洁项目,区政府计划投入资金将达1.2亿元。(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lzwen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