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明创建 > 区县联播 > 正文

“三座砖楼一条街” 兰州市榆中县四十年变迁记

发表时间:2018-07-24 来源:兰州文明网

  榆中旧街景 陈旭东摄

  兴隆山下榆中新城 陈旭东摄

  新华书店新貌

  2018年是新时代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1978年,中华大地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中华儿女立志甩掉贫穷与落后,朝着富强,奔着振兴与强大勇往直前。

  改革开放四十年,弹指一挥间。素有“丝路重镇,省城咽喉”之美誉的榆中,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带领勤劳智慧的榆中人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奋发有为,在开拓进取中谋发展,在艰苦创业中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四十年来,榆中城乡建设日新月异,交通运输快速发展,衣食住行大幅改善,群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榆中,这个兰州的东大门和兰州城市东扩的主战场,兰州现代化中心城市副中心在改革开放中谱写出了新篇章。

  回首来路,初心难忘。多年来榆中县摄影家协会主席陈旭东带领协会成员坚持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开展摄影创作活动,用镜头记录榆中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人文魅力及经济社会建设走过的印记。他告诉记者,榆中县城在解放后遗留有“三座砖楼一条街”(三座砖楼:百货大楼,新华书店,影剧院;一条街:兴隆街)。1978年以前,除百货大楼,新华书店,影剧院,县医院几处比较像样的建筑外,新式街(现新世界)两旁均为参差不齐规格不一的平房。一到晚上6点以后街道上基本无人,文化生活除了闲聊、偶然听到深巷中秦腔的吼声之外,也就听听喇叭和收音机聊以解闷而已。

  改革开放前,兴隆街是县城唯一一条较为新式的街道。如今,兴隆山大道以巉柳高速为分界线分为一期和二期,已建成通车。三期正在建设,建成后将直达兴隆山脚下。届时,兴隆山大道将在这1100盏芙蓉灯的映承下,宛如一条威武的长龙横卧在美丽的榆中盆地,蓄力腾飞。县城更是城门挺立,八街九陌,商贾云集,广场活跃,交通便捷,车水马龙……榆中人民纷纷在“朋友圈”里不断展示着满满的幸福、颇丰的收获和不一样的日子。

  当看到原新华书店旧照片时,原县图书馆馆长,现年84岁的寇自勤老先生紧盯照片,久久沉浸在记忆中。他说,“县城的老照片真是太珍贵了,再看时,还会记得它们背后的故事,再对比看看今天的发展变化,真是让人吃惊啊!”

  寇自勤说,新华书店是榆中县城最早的现代建筑物,50年代初由原省新华书店成立后下派工作人员张鸣晓来榆筹建。建成后一楼为书店门市部,销售畅销书籍。二楼为办公和住宿区。当时最畅销的是马列主义、毛选及文艺类的书籍。

  “记得1951年10月21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出版发行,我们很多人在凌晨2、3点就去县新华书店门口排队购买。那时候书店在早上开门前统一发号,好多排到后面的没有号也就抢购不到书了,只能叹着气不情愿地离开。”寇自勤回忆说。

  74岁的县公安局退休干部杨生荣一辈子就喜欢看八一制片厂拍摄的《地道战》《南征北战》《上甘岭》等战斗片。直到现在,电影院也是他最爱去的地方。

  “那时候,电影票紧张的很啊,票价是一毛钱,最高也就两毛钱。每看一场电影都要盼很久,还不一定能看到。”杨生荣回忆说,原先的县电影院实际上就是个影剧院,县上每年的重要会议、文艺晚会、集会和戏曲表演都在这里举行,很是热闹。新世界兴隆影院建成后 ,我差不多每个月要去看一回电影。现在还学会了网上购票,也可以足不出户在家里的连网电视上看电影,别提有多方便了。这在我们那个年代想都不敢想啊!

  杨生荣还告诉记者,70年代初他去部队下乡,当时在部队吃饭不限量,那时候他对今后的生活定了一个目标:每天能把馍馍吃饱。不曾想改革开放后,家里对生活的目标远远超过了这个,现在对他和家人来说,生活已经实现了小康。

  年近70的梁玉兰是城关镇北关村村民。一说起百货大楼,老人家记忆犹新。“改革开放前物质紧缺的很,买啥都要凭票。65年我结婚时,特别喜欢紫红色的绸布,当时一个人一次只有扯5寸布的票,亲戚们帮我凑足了布票,等我去百货大楼排队扯布时,只剩下黑色的绸布了。没办法就扯了不爱的黑色做了嫁衣。除了这件外衣是新的外,里面的衣服和裤子还都是旧的。”提起这段经历,梁玉兰老人满眼都是失落和遗憾。

  “改革开放后,国家允许发展个体经济了。1980年我在县城开了间铺子,主要卖酿皮和酥饼子,渐渐家里的经济好了起来,这几年来我们农民的生活更是越来越好了。”梁玉兰高兴地说,现在我们不仅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人人几乎都有了连网的智能手机,啥时候想买衣服就去买,我还学会了网上购物呢,现在的日子天天就和过年一样高兴。

  除了“三座砖楼一条街”,在老一辈榆中人的记忆中还深深烙印着一座浩亹桥,此桥为木质古握桥,横跨大河湾东西河堤,亭榭廊栏、雕梁画栋、气势如虹,并有一匾额,南来北往之行人车马通行其上。据考证,其形制与现存的兴隆山云龙桥大致相似。

  后因木桥质量下降,又无法满足现代交通工具通行,便于1970年拆除,在原址建水泥大桥。如今,新建南河两岸的公园廊亭古院、牌坊石桥、垂柳花卉,更是为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健身、游览的好去处。

  记者手记:

  一张张照片,一个个故事,记录着榆中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印记,承载着榆中儿女关于家乡蝶变的美好记忆。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榆中发布将分期搜寻改革开放前后榆中经济社会发展的照片,探寻照片背后的故事。在一片惊鸿掠影中,再现一代代榆中人关于改革开放的情怀,再现榆中崛起的磅礴声势。(榆中发布)


责任编辑:徐春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