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明创建 > 文明创建 > 正文

理论|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创建为民更靠民

发表时间:2018-12-25 来源:兰州文明网

  12月3日,兰州市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荣灿在会议上明确指出:“2018年是新一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开局之年,坚定创建的决心信心,面对严峻的创建形势,满足群众的美好期待,都迫切需要我们开好局、起好步。”回顾创建历程,有收获有成就,兰州的城区交通拥堵明显改善,城乡环境面貌明显好转,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很大提升,全市的文明程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新一轮文明城市创建之际,正如李荣灿书记所强调:“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不断提升全市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体现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建思想,也是兰州市在新一轮文明城市创建中迈入“文明城市”行列最关键的制胜之道和价值追求,城市的核心是人,创建文明城市也一定要为民,更要靠民。

  以人民为中心是创建文明城市的价值追求

  习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亦如此。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始终坚持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也应该成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价值追求,因为它最能体现一座城市的人文品格和精神温度,也是一座城市真正意义上的文明。城市文明的修炼凝聚和进化提升是一个“积跬步以致千里”的跋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唯有让文明基因注入每一名群众血脉中,唯有决策者、治理者处处体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的精神温度,才最能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创建文明城市的价值追求。

  以人民为中心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人民为中心创建文明城市更能激发群众的认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创建文明城市,只有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事情,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只有重在实效而不流于表面,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只有打造出一个城市的精神力量,才能让人民群众获得幸福感。在过去的创建工作中,兰州市奋战“交通拥堵、城乡环境和背街小巷三大城市环境整治攻坚战”,还市民一片天蓝地绿水净的生态环境和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通过“转作风提效能”活动锤炼了广大党员干部的作风,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服务意识等,高效处理、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实际行动参与文明城市创建。通过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思想道德风尚高地建设,兰州好人、道德模范成为这个城市闪亮的名片,更多的兰州人民群众感受着这些平凡人身上的素质与美德、情意与诚信、包容与顽强,这种精神力量让更多兰州市民有了获得感和幸福感……这些创建经历让我们深刻明白,只有真正做到创建为人民,创建工作才能激发群众的认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才能出实效。

  以人民为中心创建文明城市必须依靠人民群众

  以人民为中心创建文明城市更能提升群众的参与度,创建文明城市必须依靠人民群众。毛主席多次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进一步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并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依靠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唯物史观,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使命。创建文明城市也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一个人的奋斗,力量是渺小的,千千万万人的共同奋斗,力量是无穷的。只有每一个人都能参与文明城市的创建,每一个人都是文明人,这个城市才能是文明城市。而这,除了决策者和城市治理者的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和统筹安排之外,更需要每一名身处这座城市的群众,修身律己、团结友爱、齐心协力,为这座城市的文明创建添光增彩。经过兰州市多年的创建工作,我们看到以尊重个体生命的“斑马线礼让行人”已转化为每个人内心的自觉追求,街道马路随处可见的志愿者让我们肃然起敬,公交车上年轻人看到“老弱病残孕”会主动起身让座,这些文明行为已内化为这座城市的品格,展现在人民群众的举手投足之间,而这些内在的转变,才是兰州市在下一轮文明城市创建取胜的希望。

  新一轮文明城市创建的号角再次吹响,过去的创建历程留给今后的启示也远不止于此,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将成为后续创建工作中最需要遵循的价值取向和最宝贵的经验所在。(作者系中共兰州市委党校图书馆教师 张梦霞)

责任编辑:伍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