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明创建 > 文明创建 > 正文

【理论】中国重大社会变革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发表时间:2018-07-17 来源:兰州文明网

  今年是新中国建国六十九周年,也是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和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来,我国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这一发展道路是十分正确的,也是卓有成效的,它既是一场伟大的实践,实现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二次革命”、“第二次跨越”,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创新,更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典型体现。四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原则,也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学说和唯物史观。

  一、改革开放是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最好检验

  改革开放可以说是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伟大试验,而衡量这场革命性“试验”成败的标准就是实践。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通过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运用实践标准,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抛弃了那些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理解,这样就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从而制定了正确的发展战略。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成为检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标准,它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实践为本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就这样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发展和超越,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体制、新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植根于基层实践,在基层探索中凝聚改革智慧、激发改革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挥地方、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差别化探索,及时总结典型经验,推动面上的改革,鼓励基层大胆试验、大胆突破。总之,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再次证明了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推动理论发展、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可以说,四十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其伟大的实践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

  二、改革开放坚持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主体的原则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因此,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改革开放的实践历程证明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正是以人民群众为实践主体的伟大的变革运动,没有广大人民的积极参与,这场伟大的实践活动就根本不可能展开并取得如此辉煌成效。人民群众作为改革开放的实践主体,不仅是被动的参与者,更是积极的创造者,正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空前的首创精神,才极大地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以及当前各地城乡蓬勃发展的股份合作制都源自中国农民在实践中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许多重大改革来源于基层的创新创造,改革措施主要在基层落地见效。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创造者的实践主体角色首次在中国大地上自由而蓬勃地凸现了出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将进一步得到凸显,使人民群众通过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逐步成为真正的经济主体、政治主体、文化主体,成为创新并享有一切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优秀成果的社会历史实践主体。并在深化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来进一步丰富、总结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学说,不断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三、改革开放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方法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方法。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的经验模式可供遵循,必须紧密结合中国实际,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探索适合中国发展的中国道路。在改革开放之初,对一些必须取得重大突破但一时还不那么有把握的改革,我们更多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逐步推进。新时代,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科学构建全面深化改革的体制机制。为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改革发展全局,统筹谋划,科学组织,在土地、生态、司法、科技、医疗卫生等方面推出一批重大改革试点,形成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真正发挥了试点对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在一大批重要改革领域集中攻坚,打出一系列改革“组合拳”,许多重要改革压茬推进,改革整体效应充分释放。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举措,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科学方法的创造性运用,符合新时代要求,符合党情国情社情民情,符合改革内在规律。其重大意义在于,科学回答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改什么、怎么改、如何推进”等重大问题,有效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力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了全社会发展、创新活力,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的新发展。(中共兰州市委党校教务处教师 梁民强)

责任编辑:徐春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