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明创建 > 文明创建 > 正文

大生态规划让脱贫村发展有后劲

发表时间:2015-12-11 来源:兰州日报


武胜驿生态公园一角
  “从3年前开始,武胜驿的街道就变得越来越美,来这里旅游的城里人也越来越多。最主要的是,我们这些开餐馆做生意的收入也越来越好了。”在永登县武胜驿镇街面上开了20多年饭馆的马老板,提起镇上这几年的变化显得特别兴奋。

  武胜驿,这座丝绸古道上的要驿重镇,在双联行动的强力推动下,通过科技扶贫等项目的大力推广,打通了农村致富的“最后一公里”;随着生态景观的重点建设,这里的观光产业让游人如织。武胜驿洗尽铅华,曾经商贸兴盛的古镇终于重现昔日繁华。用武胜驿镇党委书记赵克勤的话说,正是借助双联行动和扶贫攻坚的强劲东风,在转型跨越的探索中,武胜驿镇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通过双联活动的综合治理,现在的武胜驿镇已经旧貌焕发新颜了。萧条了10多年的武胜驿餐饮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让武胜驿重新绽放昔日的花颜。”赵克勤说。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是武胜驿餐饮最为风光的时候,据当地居民介绍,最红火时主街道两边有大大小小的餐馆近200家。1996年,随着高速公路建设的发展,武胜驿餐饮开始急速衰落。武胜驿村委会副主任马福山告诉记者,不到两年时间,餐厅老板们纷纷转战异乡,武胜驿主街上剩下不到10家餐馆。马福山说,自“双联”行动开展以来,镇村两级经过认真研究,多方探讨,初步形成了武胜驿镇小城镇发展规划,通过对主街道的南延、北展、东扩、西整,精心打造餐饮商贸物流一条街,使集镇功能进一步完善,投资居住环境进一步优化,使武胜驿镇成为名副其实的丝路名镇。

  “双联行动给我们这个古镇上带来最直观的变化,我觉得首先是干部群众思想观念的改变。有了着力点,让老百姓看到致富脱贫的希望,这才是发展的原动力。”赵克勤告诉我们,对于武胜驿这个有浓郁民俗特色的交通重镇,生态效益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在推进小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武胜驿镇首先要做的是搞好生态建设。

  为了保护绿化成果,镇政府与沿街单位和居民签订门前三包协议,确保栽种一棵活下来一棵。如今的武胜驿镇街面上,商贸餐饮一条街已经形成生态景观区域,特色突出、层次丰富的绿化体系,让当地农民所处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因为环境改变,几年前跑到外地开餐馆的老板又开始陆续返乡。

  武胜驿的改变,不仅仅是餐饮一条街的改变,用联扶干部沟林的话来说,只有综合、全面的利用好周边生态旅游发展的巨大潜力,才能让武胜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腾飞。沟林告诉记者,双联行动4年来,包括省市县各级联扶单位对于武胜驿镇的发展提供了多元化、造血式的帮扶,依靠生态旅游的后劲,打开了一扇致富的大门。

  赵克勤说,4年来,镇上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呈现出了一个个独特的旅游资源,让经济发展再添动力。位于大川顺道村野葱沟的土族村落,保留着原生态文化;位于小川沟最西端高山峡谷中的石家滩是藏民族聚集地,走进这里,酥油茶、青稞酒、糌粑以及成片的油菜花、成群的牛羊,让游人流连忘返。石家滩草原风情文化旅游观光区项目占地约4500亩,投资1288万元。在这里,既有油菜花、生态草原、生态观光农业,还有藏家民族风情。另外,沿线8个村种植的万亩高原夏菜及9600多亩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2000多亩竹柳、5000多亩油菜花和向阳鱼龙山公园等观赏风景独具一格。

  让农村发展充满后劲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不仅仅是保护好植被,也不仅仅是通过双联单位和驻村干部的努力来实现和完成,这是一个长期的民生工程。”皋兰县忠和镇丰登村大学生村官刘静告诉记者,生态环境首先是要让农民有一个舒适的人居环境,而环境的保护也是通过所有村民的共同努力才会做得更好。因为产业发展,这几年丰登村的变化越来越大。新建了蔬菜交易市场、塘坝,衬砌了渠道,修了道路,安装了路灯,建了文化广场,在联扶单位的支持下,村里搞起了绿化和美化,新建的村民小花园、护坡绿化景观也成为村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村主任告诉记者,对于这个没有集体经济的村子来说,如果没有联扶单位的支持,这样大的一批工程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

  在我们的采访中有一个特别明显的感受,双联这4年,皋兰县的57个行政村都像丰登村一样悄然发生了变化。铺路、修渠、种树、装路灯、建文化广场……如果说农民们对于产业发展还处于模糊的认识状态,那么眼前的这一切都是他们亲身感受的变化。

  石洞镇文山村,因为处在公路沿线,车多人多,几年前村里的情况用村主任的话来说就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这几年,村里的变化最早就是从路上开始的:村舍大道柏油路,小街小巷红砖路。当初道路要拓宽时,一些人家的围墙需要拆迁,村民协调小组上门去做工作,没费多大劲,家家都支持,最后拆迁费用为零。

  环境好了,如何保护又成了新的问题。除了聘请两名保洁员,村里还专门聘请了8名义务监督员。谁家门前屋后卫生不达标,柴草垃圾乱堆放,他们就当面去劝说。“习惯培养有个过程,习惯了就好了。村里的村容村貌是全村人的事,得要有家乡意识呢!”村支书魏宁邦说。

  行走在皋兰,大多数村庄都如文山一样,对生活在这里的农民来说,越来越清洁美好的绿色家园已经成为他们心里最温暖的港湾。

  冬日,榆中北山的“文化墙”

  不仅能看见荷花,还能看见梅花,这是榆中北山吗?当我们第一次走进榆中县哈岘乡张湾村的时候,大家都说这个村子满眼是风景、处处是画卷。眼前的所见所闻,很难让人把这儿和印象中贫瘠、荒凉的北山联系在一起。

  “3年多的改变超过了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可以这样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村里变化最大的几年。在联扶单位的帮助下,修路、建文化广场、植树、整治环境卫生,村里彻底变了一个模样,在外省工作的儿子两年多没回家,今年一进门就兴奋地拿着手机去四处拍照,说要把家乡最好的风景让城里的同事们看看。”三社村民张明强说。张湾村位于榆中县哈岘乡西北部,西连皋兰县,北依青城镇,距离县城76公里,地理位置偏远、山大沟深、干旱少雨,是榆中县典型的贫困村,也是今年榆中全县49个脱贫村之一。作为张湾村今年新调整的帮扶单位,榆中县文体系统自驻村工作开始以来,全体干部职工在驻村期间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开展驻村工作,安装健身器材、规划体育场地、组建培训鼓乐队、给秦腔爱好者指导秦腔、教村里的孩子们打篮球,半年的时间,张湾村越来越美了,村民们的精气神越来越旺了。

  李常洲是榆中县文化馆的一名专业书画家,一走进张湾村他就闲不住了,完成正常的驻村工作后,他赶忙召集几名同事和朋友,开始绘制起了“文化墙”,说干就干,经过两天的连续“战斗”,4位书画家共在张湾村绘制了19面文化墙。一时间那傲霜斗雪、凌寒飘香的梅花,高山流水,宛如世外桃源的山水,亭亭玉立、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笔酣墨饱、力透纸背的唐诗铺满了原本索然无味的墙壁,“文化墙”俨然成为张湾村一道最为靓丽的风景线。

  大规划才能有大发展

  兰州市生态局负责人告诉我们,全市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总体目标是:生态环境良好、富民产业雄厚、人居环境优美,基本建成良性生态系统和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建成沿黄生态走廊和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2016年,实施退耕还林还草2万亩,实施乔木造林2.7万亩、封山育林7.3万亩,其中新增经济林面积3万亩;实施中央财政造林补贴试点2.1万亩、森林抚育补贴试点3.2万亩;完成10个美丽乡村建设。集中实施26个贫困村环境综合整治,对13家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进行污染治理;启动新一批搬迁避让工程;2016年起,利用两年时间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13万亩。

  “市生态局关于精准脱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出台,我们会严格按照方案的标准和日程全力推进。”兰州市生态局负责人还告诉我们,到2020年,完成造林绿化面积50万亩,年均实施营造林10万亩;经济林面积5年增长15万亩,累计达到50万亩,集中连片建设一批林果经济示范园,发展一批林下经济示范点和家庭林场;森林覆盖率达到18%以上;建成美丽乡村50个左右,其余村庄建成环境整洁村;建成省市级生态乡镇30个,占全市乡镇的45%;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不低于78%,年尾菜处理率不低于30%;每年完成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污染治理5家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污染治理率达到100%,年畜禽养殖业污染综合治理率不低于55%;实施新一批搬迁避让工程,完成33处搬迁避让工程,搬迁避让0.5万户。

  采访札记

  要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矛盾

  围绕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进行的农村扶贫工作,一方面因为产业发展、结构调整会给贫困村在短时间内带来巨大的变化,另一方面也会给农村生态保护带来新的压力。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也就成为当下兰州市所有脱贫村面临的最真实现状。因此,发展农村产业规模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应该同步来进行,以发展带动生态保护,到最后通过良好的生态保护来反哺农村产业发展。双联行动4年来,兰州市各个县区在全力推进扶贫攻坚的同时,也确实注重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越来越多的省市级美丽乡村建设纳入远景规划,榆中南北山地区、永登通远、七山、武胜驿、坪城等乡镇的绿色保护工作成效日渐显著,所有这些,都会为脱贫后兰州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的后坐力。

责任编辑:lzwen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