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明创建 > 文明创建 > 正文

乡村舞台秀才艺农家书屋品墨香

发表时间:2015-11-12 来源:

兰州鼓子戏

太平鼓表演

  文化扶贫改变一个村庄的未来

  10月下旬,秋意深深,阳光依然温暖。蔚蓝如洗的天空下,榆中北山的坡地上,被浓霜“杀”过的玉米秆一垄一垄,秋风拂过,枯黄、干瘪的叶子发出吱吱咽咽的声响来,秋粮大多数收完,村民一直忙碌的脚步也松缓了下来。

  中午吃完饭,榆中县中连川乡鞑靼窑村村民蔡海江并没有休息,他径直来到村上的农家书屋,拿起一本《农业实用技术》仔细阅读起来。自2012年兰州市双联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到目前,过去文化贫穷的乡村建起了一大批文化场所,文化广场,乡村大舞台,图书室,农家书屋……无论是在近郊富饶乡村还是偏远贫困山村随处可见;跳舞、唱歌、阅读、下棋……已成为农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文化的熏陶与渗入下,改变村民们的精神状态,正是兰州市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依托自身优势,进行文化扶贫的可喜成果。如今,浓郁的文化气息弥漫在田野乡间。

  帮扶共建小乡村有了大舞台

  10月14日,秋高气爽。一大早,采访组从永登县城出发。沿着大路,从这个山头到那个山头,九曲回转间,一路行驶20多公里才来到永登县民乐乡下川村。虽然太阳当头照,但凉意透心。在村委会,乡长狄生龙就热情地介绍起情况来。下川村是全市今年91个脱贫村之一,也是民乐乡今年8个脱贫村中的一个,位于民乐乡北部,属半干旱二阴山区。谈起老百姓日子的过法,狄生龙说,这里的种植业纯粹是靠天吃饭,老百姓也没什么文化娱乐生活,吃过晚饭后就是老婆娃娃热炕头。

  自从双联行动开展以来,在以市住建局为组长单位,市水务局及县上的帮扶单位的扶持下,不光是下川村,民乐的23个村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现在,早晨和傍晚,家也不收拾,妇女们就匆匆忙忙地往文化广场赶,十几分钟就密密麻麻来了几十号人,跟着《小苹果》跳着广场舞,整个乡村看着都有了人气。下川村驻村队长——兰州市中川上水绿化管理处的巨军带着记者,去看新建的文化广场。他告诉记者,广场有2100平方米,大戏台有90平方米。不管三九天还是三伏天,这里每天晚上的广场舞,从来没间断过。在广场,此时正有几个农民聊着天,记者走过去跟他们打招呼并问:“文化广场建的好不好?”他们都频频点头,大加称赞。

  而兰州市检察院、榆中县检察院等单位帮扶的榆中县龙泉乡杨家咀村另有一番景象。10月10日,采访组来到这里。在刚刚建好的村委会,一栏之隔就是一个偌大的广场。针对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居多的实际,各帮扶单位在今年硬化了1260平方米文化广场的基础上,建成了一所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让村里的老人们在一起健身娱乐、互相照应、排解孤独,也解决了外出打工的人们的后顾之忧。据村支部书记董俊仁介绍,联扶单位帮建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有6个活动室共60平米,照料中心里面桌椅板凳、橱柜,活动器材样样俱全,棋牌室、舞蹈室门类多,现在村里的老人们一有空就跑过来了,一起说说话、唱唱歌,娱乐一会儿,老人们可高兴了。特别是今年“国庆节”期间举办的文艺演出,一个个由村民自编自演的节目,充满着质朴的乡音,没有华丽的服饰,没有专业的演员,但村民们怀着饱满的热情纷纷一展风姿和歌喉,不时赢得阵阵掌声。

  杨家咀村文化广场早已建好,但在建设中发生的一个故事至今在这个小山村流传:在文化广场建设时,中心有个电线杆需要移除,于是联扶单位——榆中县检察院主要领导找到兰州市供电部门进行协调,经过双方的积极商讨,最终移除了电线杆,让山区群众真切感到精准扶贫就是为老百姓办实事。

  到2015年,在每个乡镇建有综合文化站,每个贫困村建设标准文化活动室,这是全市精准扶贫及推进全面小康建设“1+21”方案中提出的一个目标。据市文广局相关人士介绍,综合文化站(简称乡村大舞台)是指整合兰州市农村现有的宣传教育、文化体育、图书出版、电影放映、科学普及、精神文明创建等方面的资金、项目、场所、设施、人才等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农家书屋、乡村体育健身工程、精神文明创建单位等阵地,组建村级民间自办文化社团,搭建群众自娱自乐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按照2015—2017年度全省贫困乡村文化场所建设任务分解,兰州市2015年要完成8个贫困乡镇综合文化站达标,完成199个行政村“乡村舞台”建设任务,其中贫困村“乡村舞台”100个。到目前为止,共投入资金3500多万元,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达标建设20个,行政村“乡村舞台”建设160个,其中贫困村“乡村舞台”80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农村的小康,而农村离不开文化的小康。市委市政府把贫困乡镇综合文化站和贫困村“乡村舞台”建设作为农村文化场所建设的重中之重,投入资金1250多万元,加强128个贫困村文化活动室硬件建设,并配备桌椅、电视机、电脑、音响等设备,建成91个贫困村文体活动广场,共开展各类汇演、展演活动120多场次。

  精神食粮文化活动提升村民幸福感

  “请大家再听一遍,这些地方的唱腔要婉转些,才能体现鼓子的韵味。”9月的皋兰,云淡风轻。县文艺局干部杨静琴利用业余时间来到水阜镇综合文化站,与兰州鼓子协会成员排练新近谱曲的作品《名藩皋兰我的家园》,古婉壮丽的唱词融合着些许灵动,在弦子、板胡、扬琴的伴奏下更显得娓娓道来,余音袅绕,每个弹唱者的脸上绽露出幸福。“原以为‘乡村舞台’就是村民找乐子的地方,没想到还引来了国外的艺术家们,嘿嘿,真是好看,我算饱了眼福。”兰州鼓子协会会长宋辉祖兴奋地说。

  宋会长所说的正是今年7月份,兰州市举办的中国(兰州)国际鼓文化艺术周暨中国兰州国际民间艺术周。期间,共安排8个国外文艺演出团队和兰州市乡村业余文艺团队深入农村举行中外团队“乡村舞台”大联欢活动,来自国外的演员们用艺术的语言与当地村民组成的群众文艺团体进行了切磋与交流。

  乡风乡韵,最高兴的莫过于乡亲。2014年7月,兰州市开展了以“双联”为主题的双联乡村广场舞大比赛,乡亲们和联扶干部一起载歌载舞,用淳朴的舞姿和发自心底的笑容表达了对双联活动的支持和拥护。五区三县的2000多名基层群众和双联干部踊跃报名参加,1万多名观众现场观看比赛,上百万人在电视机前收看比赛实况。据介绍,以“联村联户,为民富民”为主题的“双联”行动在兰州市开展以来,各县区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生活越来越好,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很多乡村都成立了文艺表演队伍。举办双联广场舞大赛,就是为群众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也让人们由此了解了兰州市“双联”工作所取得的最新成果,以舞台语言表达村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幸福感受。

  “美丽乡村离不开文化建设。幸福乡村的幸福感来自哪里?来自文化,将文化作为幸福的一种体现。农民在富裕起来之后,最缺的就是精神文化生活。文化建设与精准扶贫有效衔接,扎实推进环境整治、民居改造、设施配套、服务提升、生态建设工程,才能让老百姓真正受益。”教场村党支部书记李发奇说。

  文化引领教育培养了新一代农民

  一笔笔爱心帮扶资金的投入,一个个文化场所的使用,一个个自乐文艺团队的组建,这些充满着乡土气息的元素无疑成了农村文化的代名词,兰州市在精准扶贫中“种”下的文化已经开花结果,托起了群众的幸福生活,正在改变着一个村庄的文明程度和精神风貌,也培育出一批批新生代的农民。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记者跟随采访团走过的每一个村子,发现文化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群众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村里建成文化广场后,村民和城里人一样在茶余饭后有了锻炼休闲的去处,不再像以前那样沿着田间小道散步,在文化活动室里,在图书摆放架前,大家找到了由文化带来的幸福感……这是先进文化向农村延伸,资源配置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的一个精准过程。

  永登县作为国家“三西”专项资金扶持县和六盘山区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县之一,今年新建和维修文化活动室34个、文化活动广场33个。贫困村实现了文化活动室和文化活动广场的全覆盖。文化元素的植入,教育培养了年轻一代新农民,并通过他们影响家庭、带动社会,提升了老百姓的文化自信心,改变了落后的生产生活习惯,让乡村更加和谐有序,培养了村民们爱村、爱家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感。在兰州新区新昌村采访时,村里的人对记者说:环境好了,百姓的幸福指数提升了,再也不会乱倒污水,乱扔垃圾。人们看到,村民的“幸福感“不是空对空的概念,而是需要有切实的平台和载体。用健康文化教育和培养起来的农民,不再是自己一亩三分地的耕耘者和守望者,而是积极投身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及产业的发展中来,这些,都成为老百姓用自己双手建设幸福家园的一部分。

  正如西固区河口村文化站站长张振祥所言:“近年来,虽然村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精神文明还是相对缺乏,以前缺乏对农村文艺宣传,导致了农村的一些不良风气的上升。而现在,随着双联工作的深入开展,文化帮扶的推进,引导农民健康向上的文化消费,改变了以前的不良风气,使得村民都能参与其中,提高了精神文化层次,享受到文化心灵鸡汤的润泽。”

  双联故事

  有了大舞台吹拉弹唱再也不怕风吹雨淋

  地里的秋菜收完了,忙碌了大半年的村民们开始享受辛勤劳作的果实,“文化食粮”当然必不可少。

  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老杨匆匆地吃过晚饭,走家串户,与几个文艺骨干商量排练节目的事。这次排练的是一个新节目——《春到湘江》。“这个节目是由笛子独奏,其他器乐伴奏的,难度比较大。”老杨说。

  我认识的老杨名叫杨增东,今年70岁,是皋兰县庄子坪村的一位农民。他面色黢黑,斑白头发,平时站在那里都好像是在思索什么,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个生活经历丰富的人。他种的地不多,但并没有闲着,他组建的农民业余艺术团一直很“火”,他是村里的文化名人。

  杨增东可以说是出身文化“世家”,父亲会弹会唱,小时候村民们唱秦腔,杨增东就拉板胡,耳濡目染,喜欢上了乡村文化,并于2011年成立了庄子坪村业余艺术团,下设合唱队、舞蹈队、曲艺队、器乐队。他当上了团长,成员有30多人,农闲时节把“好家门”组织在一起,吼秦腔、唱鼓子、练舞蹈,一曲曲乡音,让人们留住记忆的乡愁。

  杨增东说,像以前,村民们虽然喜欢文化,需要文化,但苦于没有场地,大家有时集中在空闲地,有时集中在比较大一点的院落,场所不固定,自从双联开展以来,村子建起了文化广场和文化活动室后,吹拉弹唱再也不怕风吹雨淋了。

  更为重要的是,庄子坪业余艺术团的成立不仅让村民感受到了快乐,而且改变了村民们的一些陋习,提升了村风村貌。老杨说:“乡村文化其实很丰富,就看你如何看待和挖掘,我做这些不为别的,只是希望能让这些乡村文化复活,守护和传承好这些乡村文化独有的记忆。”

  方案摘要

  2017年全市所有行政村初步建成乡村舞台

  根据《兰州市精准脱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实施方案》中有关农村文化场所建设精神,兰州市将进一步加快农村文化场所建设,推进农村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总体目标 扎实推进文化扶贫和全面小康社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加大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力度。到2017年,全市6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达到《甘肃省乡镇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标准》三级以上标准;全市731个行政村初步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简称“乡村舞台”)。到2020年,乡镇综合文化站31个达到二级标准,30个达到一级标准;切实把“乡村舞台”建成设施功能齐全、组织机构健全、人才队伍整齐、开展活动正常,集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传播、文体娱乐活动、民俗文化传承、法制科普教育、农业科技培训为一体的百姓“大舞台”。

  年度任务 2015年底,累计完成29个(其中2015年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达标任务,累计完成300个(其中2015年128个)贫困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全覆盖;累计完成535个(其中2015年226个)行政村“乡村舞台”建设任务。

  2016年,完成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达标任务;建成120个行政村“乡村舞台”。

  2017年,完成2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达标任务;建成76个行政村“乡村舞台”。从而达到全市所有乡镇文化站基本达标和行政村“乡村舞台”建设全覆盖。

  2018年,完成1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达到二级标准任务;完成1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达到一级标准任务;进一步完善331个行政村“乡村舞台”。

  2019年,完成1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达到二级标准任务;完成1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达到一级标准任务;进一步完善400个行政村“乡村舞台”。

  2020年,建成完整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组织机构、人才队伍、活动制度等方面的建设,使基层文化活动制度化、经常化,全面提升农村文化建设水平。

  记者感言

  农村需要文化,农民渴望文化。

  这次进乡入村采访精准扶贫的成效,凡谈到硬件建设,都有一项内容是文化广场,或建成或正在建设,农家书屋、曲艺队伍、书法绘画……这些文化元素已经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群众文化生活水平越来越成为考量民生幸福的重要指标。

  传统的扶贫主要是从经济物质上进行辅助,而贫困地区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既要从经济上加强扶持,更需要从文化和精神建设上给予帮助,从而提高当地人民素质,走上致富道路。因此,“文化扶贫”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问题,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扶贫工作的效果,是促进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的重要过程。

  理由很简单,就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村经济得到了大发展,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是,农村文化却严重滞后。

  春夏时候,白天有农活,晚上也只能看看电视,如果是冬天,要么整天看电视,要么没啥可干。于是,赌博、酗酒、迷信等丑陋现象悄然在农村泛滥。因此,我们必须要把先进的文明文化送到农村去,让健康,阳光向上的文化占领农村市场,农村才能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富裕。

  “扶贫先扶人,扶智先扶文”。兰州市在双联行动助推精准脱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时,始终把开展文化扶贫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就是要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的文化事业,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从物质上、精神上大大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应该说,这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工程。

  令人欣喜的是,兰州市农村文化惠民行动已经深入家家户户,融入农民日常生活,文化之树正在渐渐扎根在农村的沃土上。(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lzwen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