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先进典型 > 金城榜样 > 正文

孙永冬:部队里摸爬滚打的经历让我受益无穷

发表时间:2018-05-08 来源:兰州文明网

  2012年11月,对孙永冬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他实现了人生的转折,从兰州大学大二学生变成了一名军人。在孙永冬的心里,当兵是从小就有的梦想,能够成为一名军人也是人生最欣慰的事。

  当时,兰州大学号召大学生积极入伍,因为可以保留学籍,孙永冬觉得这是个难得的机会。他知道一旦年龄超了就很难有机会参军入伍。“大学以后还可以上,但当兵可能只有这一次的机会。如果不当兵,我觉得我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当年12月,我穿上军装来到了西藏日喀则某边防团。”孙永冬对记者说。

  日喀则地处喜马拉雅山中段,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在这里途步行走相当于在平原负重15公斤;由于高原紫外线很强,外地人到这里一周就会被晒掉一层皮;由于气温较低,即使每年夏季人们都要穿棉袄。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事实表明,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锻炼人。当兵两年,孙永冬把日喀则边防当作人生的一个“梁家河”。站岗执勤,对内地部队的官兵来说不是什么问题,但是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那绝对是一种对身体素质和心理意志的考验。

  2013年的3月下连队,孙永冬第一次担负夜间岗哨任务时,是一名陕西籍老兵带孙永冬。那天晚上,他们穿着厚厚的棉大衣来到哨位,与值班的两名战士交接完毕后,时间是半夜12点。起初,孙永冬觉得有些新鲜,也有几分自豪,背着钢枪挺立在哨位。但不到半个钟头,他就开始犯困,更要命的是:冷,是那种寒彻心骨的冷。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里,棉大衣好像纸片一样薄,寒气从四面八方往里钻。当孙永冬看到老兵仍一动不动地站在哨位上时,他又打起精神坚持着,直到下一组哨兵来接替他们。凌晨两点下哨时,孙永冬和老兵的睫毛、围脖上都结了一层霜。

  每年七八月份,部队都会到海拔近5000米的地方,进行两个月野外驻训。尽管高寒缺氧,但是为了练就边境防卫作战本领,战士们还要进行高强度军事训练,最辛苦的是山地进攻战斗演练。每次演练,战士们都要徒步向几公里外的模拟“敌人”阵地发起进攻。一路上,还要进行防敌炮火袭击、通过染毒地段等10多个课目训练。第一次,孙永冬跑了不到500米,就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心脏呯呯直跳,孙永冬张开嘴大口大口呼吸,脚步不由得慢了下来。突然,班长大声喊:“孙永冬,跟上!”“坚持,必须坚持!”旁边一名老兵也在提醒。在他们的督促下,孙永冬咬紧牙关坚持下来,直到攻占模拟“敌人”阵地。

  就这样一次又一次近乎残酷的巡逻执勤和军事训练中,孙永冬学会了吃苦,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拼搏。如今,不管是人生路上的风吹雨打,还是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困难,孙永冬都能坦然面对,勇敢克服。在孙永冬看来,有了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雪域高原戍边卫国的经历,没有什么困难是不能战胜的。

  时间就像雅鲁藏布江的水悄然流逝。很快,两年军旅生涯结束。2014年12月,在部队光荣入党的孙永冬,胸前挂着优秀士兵奖章和三等功军功章,告别军营,挥别战友,又回到兰州大学,继续他的求学之路。

  兰州大学给孙永冬放飞梦想积蓄了能量,军营为孙永冬成就人生拓展了空间。退伍后,秉持部队养成的良好习惯,凭借部队培养的过硬素质,孙永冬的求学和就业之路格外顺利。2016年,孙永冬以优异成绩通过推免思政选拔,被保送到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攻读硕士研究生;2017年,孙永冬担任了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专职辅导员、学院本科生第二党支部书记,实现了从大学生到军人再到大学生、专职辅导员的转身。

  孙永冬说,当兵两年,受益终身。虽然自己只在部队服役短短两年,但这两年是他生命中最宝贵的阶段,这段经历是他人生取之不尽的精神富矿。他为自己曾经是一名军人而自豪,他以自己有这样的经历而骄傲,他为自己今天的收获感到幸福。(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徐春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