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先进典型 > 金城榜样 > 正文

朱博超:坚守在石化科研一线的“技术工匠”

发表时间:2018-05-07 来源:兰州文明网

  理学博士、教授级高工、2009年至2017年期间连续获得三届中石油集团公司“高级技术专家”称号、甘肃省首届十大发明家、先后承担国家和中石油科技攻关项目20余项、获得省部级奖励12项、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出版专著3本、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66项、荣获兰州石化劳动模范称号……这些硕果累累的成就和荣耀的背后是二十多年来一次次枯燥的实验和一个个与数据为伴的孤独日夜,夺目的光环背后倾注了一位“技术工匠”对聚烯烃行业的热爱与奉献。

  这位二十多年坚守在科研一线的“技术工匠”名叫朱博超,今年55岁,是中石油石化院兰州化工研究中心聚烯烃领域的一位坚定的科技工作者。在聚烯烃行业干了大半辈子,谈起工作,朱博超依然保持着活跃的思维与对待工作的激情。4月25日,他在浙江舟山参加了为期三天的中国聚烯烃大会暨第三届中国聚烯烃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高峰论坛,行业大咖的精彩报告、高质量的深度交流以及各类思想火花的碰撞,让朱博超的内心感触良多。“三天的会议云集了很多聚烯烃行业的大咖,我从中学习了很多,也对我目前的工作很有启发,回来以后要好好规划自己手上的项目。”朱博超对记者说。

  自律、刻苦、钻研,西北师范大学化学系本科、南开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硕士、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物理化学专业博士,三十多年前,一个来自普通农民家庭的年轻人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朱博超谦虚地告诉记者,“能吃苦、会钻研”就是“秘方”。

  朱博超于1985年7月参加工作,十年后,他开始带领他的团队致力于茂金属催化剂及新型烯烃聚合催化剂的研发工作。先后与中科院化学所、中石化北京石科院、浙江大学、中石油辽阳石化研究院等单位密切合作,完成了茂金属主、助催化剂、催化剂载体—硅胶等的小试、模试及中试研究。自主研发的茂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已在“乙烯原位聚合制备高支化聚乙烯”及“汽车材料单一化关键技术”等两项国家“863”科技攻关项目中得到应用。

  自主研发的MAO中试产品已得到了国内外用户的认可,并已远销韩国LG公司及巴基斯坦。建成了聚丙烯催化剂与工艺工程中试基地并已投入正常运行。

  在科研攻关过程中,大量的筛选性实验,数据分析,模型验证,结果预判,查找问题,分析问题到最后解决问题往往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曲折的过程,他带领的团队亦不可避免。他们曾经用整整三年的时间解决了茂金属催化剂催化乙烯聚合的一个瓶颈问题,在获得有说服力的试验数据之前,朱博超和他的同事们可谓吃尽了苦头。“运用了连续气相法中试装置以后,我们发现之前开发的催化剂在催化乙烯聚合时可能存在脱氢问题,但是究竟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我们一时迷失了攻关的方向。催化剂在聚合过程中脱氢,就意味着无法用这种催化剂获得质量稳定的产品,这几乎是对项目组多年来研究进展的毁灭性打击。”朱博超告诉记者,当时这个问题对他的团队打击很大,很多人都失去了信心。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外国学术界的朋友在交流过程中向他推荐了一篇文章,也正是在这篇文章中,朱博超获得了启发,最终找到了脱氢问题的真正原因,困扰了整整三年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朱博超带领他的团队最终通过试验选择出了两种几乎没有脱氢作用的催化剂体系,三次完整的中试聚合试验完全验证了这个催化剂体系的可靠性,中国石油自主知识产权的茂金属聚乙烯催化剂—PME-18终于应运而生。

  因为热爱,所以执著。多年来,朱博超几乎没有业余生活和爱好,可以说,他的工作就是聚烯烃,聚烯烃就是他的爱好。“二十多年来,每解决一道难题,攻克一道难关,对我而言,这种成就感就是幸福。”朱博超说道。(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