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资讯 > 文化兰州 > 正文

【我们的乡规民约】兰州皋兰文山村:“村规民约”约出农村新风尚

发表时间:2016-06-16 来源:兰州文明网

文山村全貌

文山村村规民约“移风易俗篇”

文山村村规民约“乡风文明篇”

文山村村规民约“传统美德篇”

  兰州市皋兰县文山村原名砬牌,地处皋兰县城南侧7公里处,皋什公路、梨花谷穿村而过,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文山村村民历来尊老敬贤、尊师重教、乐于求读、喜欢书法、爱好戏曲、文化发达、人才辈出,因村南山巅貌似笔锋,形似“文”字,名曰文笔山,加之这里早年读书人较多,长于学文习字,故民国21年改村名为文山。文化底蕴深厚,乡贤名士辈出,有陇上名人书法大家魏振皆、教育家魏晓霞等众多文人贤士,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2013年荣获皋兰县平安村称号;2014年被中共市委评为美丽乡村,被甘肃省司法厅评为法治平安村;2015年荣获国家司法部、民政部“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近年来,随着文山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社会多元化治理,文山村“两委”组织本村乡贤,结合本村实际,牵头讨论制定群众认可、广泛遵守、具有文山村特色的村规民约,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助推农村发展,引领乡村文明。如今,文山村村规民约作为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标记深受乡民拥戴,其影响不是来自行政力,而是来自感染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造福桑梓,德化育人,涵育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社会多元共治的新模式。

   文化传承的纽带

文山小学校歌

  文山村是一代书坛巨擘魏振皆先生的故里,是远近闻名的文化村。从解放前因赋税繁重而为民请命,到建成蔡河川第一所学校,从80年代集资办学到筹建全县首个农村教育基金会,建校七十多年的文山小学,见证了无数乡贤们兴教办学、造福乡梓的义举。文山人倾情教育、捐资助学的故事也被传为佳话。

  “百年大计教为先”、“尊师重道当提倡”、“科教文化要推广”,在村规民约的引领下,文山村成立了魏振皆书法协会,经常性开展书画交流活动;开通了魏振皆书法协会网站,不断更新网页,提高魏振皆书法知名度;文山小学开设振皆书法课,书法协会的书法家义务为学生授课;在全县最早开始撰修村志,弘扬崇文重教的良好传统。

  文明乡风的指南针

  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农村道德教育缺失,修路修桥,无人牵头;水利兴修,无人去管;邻里纠纷,无人帮其出面解决;红白喜事,无人帮着操持。很多公益活动都变成了金钱交易,失去了亲情、乡情,也就失去了向心力,故乡也不再是亲情乡情的温暖港湾。

  “一天几处跑,随礼成上千,这些在我们文山村已经成历史了。”村支书魏宁邦感慨道。婚丧嫁娶攀比在农村普遍存在,这些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是行政管不好、法律不好管。文山村在制定村规民约时,将限办酒宴狠刹人情风写入村规民约,同时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红白理事会章程》,无偿帮助村民代办酒宴,既替主家节约了开支,又使乡亲们减轻了人情债。许多村民说,村规民约改善了村里风气,真是做到咱心坎上了。

  美丽乡村的助推器

  民间教化的办法,对农村的传统美德、乡风民俗起着很好的推动作用。以前说起文山村大家戏称,进了家门是“欧洲”、出了家门是“非洲”,晴天尘土飞、雨天泥水淌,文山村结合时代要求和农村变化新形势,在村规民约中加入新内容,如将“柴草堆放要整齐”、“田间秸秆要归田”、“生活垃圾要收集”、“房前屋后多植树”等写入新村规民约,建立清洁队伍,实现农村垃圾集中收集、集中清运、集中填埋。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在村规民约的引领下,乡贤们出谋划策慷慨解囊,村民们破除陋习改变观念,修村道、装路灯、建广场,文山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并成为全市美丽乡村示范点。

  道德教化的传家宝

  好家风是无声的教诲,可以革除精神上的荒芜实现道德的教化。文山村村规民约将好家风好家训写入其中,用道德的力量滋养着这片热土,感染和教化身边群众,涌现出了一批“凡人善举”。“兰州好人”杨桂兰是一名远近闻名的民间正骨艺人,从13岁起她便继承了家中代代相传的正骨“衣钵”,每年经她治愈的骨折、骨错位、颈椎病、腰间盘突出等伤患者至少900人次,近60年间,她为5万多人治愈了伤痛,但是她从不主动向伤患者收取治疗费,对于贫困患者,还时常给他们返程路费。八旬老人魏万方3年积攒1万元替爷爷偿还74年前所欠的100块银元,不仅了却了五代人的夙愿,也成就了一段诚信佳话。不胜枚举的事例正是文山村村规民约入耳、入脑、入心、入行的生动写照。

  文山村村规民约植根于乡土社会土壤,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善等优秀文化基因,对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农村、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乡村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借鉴和参考。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就是要从现代公共治理和传统人文精神中找到支点,而村规民约就是其中的切入点,这也是村民自治的传统资源。村规民约是介于官民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具有极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可以及时化解民间的很多矛盾,既受百姓拥戴,也受政府赞赏,是我国千百年来的乡村基层治理经验,弥补了现实治理的短板,构建并推动乡土性与现代性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模式。(兰州文明网综合)

责任编辑:lzwen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