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资讯 > 文化兰州 > 正文

重温一段历史重寻一种感动——走访沈家岭战场遗址为您回放兰州战役

发表时间:2017-09-30 来源:

  沈家岭,兰州南部山区的一条黄土山岭;山脊沿线分散居住着数百户人家。近年来,这个村子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硬化的街道两旁是雪白的文化墙,传统民间故事、书画内容和兰州战役的画面构成了文化墙的主题。文化广场上设施齐全,已经成了村民们健身休闲的乐园。村上的环境和房舍明显改观,村民们的生活也在一天天好起来。每当晨阳初升,或者夕阳堆霞,农家屋顶上总会袅袅升起一缕缕炊烟,远远近近的犬吠鸡鸣,衬托着山里人家特有的宁静和安详。

  正是这个山区村庄,见证了兰州解放的历史,一场血火纷飞的战役曾经在这里发生。

  六十八年前,1949年8月25日拂晓,人民解放军向国民党的马步芳军事集团发起总攻,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指挥的“兰州战役”在四个战场上同时打响——以沈家岭、狗娃山为中心的城西南战场;以营盘岭、皋兰山为中心的城南战场;以马家岭、古城岭为中心的城东南战场;城区战场。第一野战军集结4个兵团12个军共34万兵力,总兵力占绝对优势;而国民党方面是当时全国最凶残、最顽固、战斗力在西北最强的马步芳军事集团。马步芳曾在一次军事会议上扬言:“保住西北大局唯在于同共军决战一场,而兰州有南山屏障、黄河天堑,是决战的好地方。”宣称要“破产保产,拼命保命,挽救危局,确保西北。”

  拂晓的沈家岭、狗娃山,枪炮声与呐喊声满山而起,几个战场上硝烟弥漫,火光四起,攻防战斗极为惨烈。

  沈家岭、狗娃山战场上,马步芳的主力一九0师凭借严密的工事死守主阵地。担任主攻的解放军6个团在阵地战中猛烈冲锋激战,反复拼杀,摧毁三道防线,到傍晚进入全面进攻,先后占领沈家岭、狗娃山,伤亡巨大,三十团政委李锡贵、三十一团团长王学礼、三十二团副团长马克忠壮烈牺牲在城南皋兰山、营盘岭战场上,面对险峻坚固的防御工事,解放军4个团兵力投入战斗,反复争夺,打退马步芳部队无数次反扑,突破三道防线,下午5点占领制高点皋兰山,以付出伤亡1235人的代价获得胜利。在城东南战场上,马步芳主力一○○师固守马家山和古城岭,解放军一九三师担任主攻,战士们冒死爆破,突入马家军阵地,展开激烈肉搏,至下午5点攻占了马家山阵地。城区战场上同样战斗激烈,到傍晚,敌司令官马继援下令各部队全线撤退。次日,解放军从现在的解放门突破,攻下西关十子,经过激战控制了铁桥,沿中华路(今张掖路)进攻,占领省政府,先后攻取飞机场、东教场和城内重要据点,与敌展开巷战,逐次取得胜利。晚11点,跨过铁桥占领城北高地白塔山,依次占领黄河北岸地区。

  追忆沈家岭战斗

  8月26日,兰州战役结束,兰州获得解放,第一野战军共歼灭马步芳军队12700人,俘虏14400人,苦心经营多年的青马军阀集团被彻底摧毁。人民解放军官兵牺牲9500人。当日,第一野战军司令彭德怀、甘肃行署、甘肃军区入驻兰州,国民党在兰州的统治宣告结束,兰州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六十八年过去了,当年的战场已经无迹可寻,唯有农田建设和农家盖房修路时偶尔挖出一些军事遗物,不禁令人追怀已经远去的历史,缅怀那些为共和国献身的英雄先烈。

  打造红色教育载体

  “沈家岭战斗历史事迹及遗址是兰州人民珍贵的革命遗产,在国家大力倡导红色文化宣传建设的背景下,保护恢复开发建设沈家岭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对提升红色文化品牌整体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七里河魏岭乡席辉副乡长称。两年前的3月31日,七里河区魏岭乡党委把党旗插在沈家岭战斗历史遗址——在沈家岭村举办了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揭牌仪式。历经近两年的挖掘打造、提升改造,目前,沈家岭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已具雏形,搭建了弘扬红色文化的平台。

  “在各级领导和各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在挖掘沈家岭红色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沈家岭红色文化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和尝试,但这些基础文化建设的载体还不足以承载如此厚重的历史。”魏岭乡党委书记王柏元介绍,按照区委、区政府的部署和要求,今后乡党委还将分步实施沈家岭遗址项目建设,打造沈家岭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沿着当年人民解放军攻打沈家岭的方向,投资10万元,新建了长250米、高2米的沈家岭红色文化长廊,并设置了沈家岭战斗大型组图及《沈家岭之歌》等大型宣传版面。新建了沈家岭战斗临时战地医院。新建了战役陈列室以及观影室,陈列室中收藏由当地老百姓和区党史办捐献的战场遗物40多件,观影室设置80个坐席,方便广大参观者观看沈家岭战斗影像资料和《红色地标》,使参观者直观感受沈家岭战役的烽火岁月,缅怀革命英雄。对第一道战壕现有遗存及其周边进行了保护和改造,并新建了1条观景栈道和1个观景亭犄钥亭。在文化长廊中部设立了1处红色文化驿站,多方收集军事装备物品25件、红色文化商品30多种,划分为战地物品展示区和红色纪念品销售区,为广大参观者搭建了一处特色商品购物平台。在沈家岭尖角地及曼湾设立了三道战壕简介牌,介绍了我军第四野战军攻打三道战壕,与马家军进行殊死搏斗的壮烈事迹。

  战役陈列室丰富红色文化

  到沈家岭村口,有指引牌,顺村道前行。一直到村委会所在地,村道两旁的墙上是手绘的沈家岭战役工笔画,全部介绍沈家岭战役的图文,边看边想,感慨良多。马家军最后的坚持,战斗激烈,双方伤亡均很惨。

  不闻当年枪炮声,但见村民闲聊天,穿过村子,是一处观景台,一眼望去整个战场尽收眼底。记者沿着山路随魏岭乡副乡长来到沈家岭战役陈列室,陈列室也就是村委会所在地,一间平房里全部陈列着当年战役遗留下的物品。“行军水壶、弹药箱、子弹盒、军号”各种革命战士遗存的文物摆满了整个陈列室。“这些遗留物品都是附近村民平时种地干活时发现的,主动交到村委会,从这些珍贵的文物可以想象到当年的战争多么激烈”,席辉副乡长说。

  “虽然我乡在挖掘沈家岭红色文化资源方面做了一些基础工作,但离还原修复当年的战斗场景还有很大距离。”王柏元坦言,打造沈家岭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工作,是在一边恢复保护一边挖掘探索中进行,目前,已进一步发现了自身的困难和问题,也逐步清晰了开发建设的思路和方向。

  红色旅游让农民尝到了甜头

  如今,借着发展红色旅游业的东风,沈家岭村的精准扶贫也在扎实进行。“生活变好了,以前有两头骡子就叫地主,现在好多人家都两辆车了。”78岁的沈家岭村村民李厚功老人这样说,当年沈家岭战役时才9岁的李厚功老人如今靠务农生活,村上还有其他补助,生活过得其乐融融。沈家岭村位于兰州市区南部,目前共有10个村民小组,409户,1980人。全村所有村组已实现道路硬化,已建成4个文化广场。

  村民朱应平的家就在红色革命广场旁,深深的院子里种着苹果、冬果,还养了一头羊。院子正对着半山的梯田,里面是当地主要农作物——百合、玉米和土豆。朱应平的爷爷和父亲都已过世,兄弟姐妹四人中,大哥和姐姐已经结婚,二哥在外打工,作为老小的他担负起了照顾患病的奶奶和母亲的任务。如果只靠自己种田,收入十分有限。为此,村里每年每亩地补贴38元,并提供双垄玉米的地膜,能够保湿、抗旱、增加产量,还免费提供土豆种子。如今,朱应平家的大门还挂上了“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科技示范户”的牌子。如今的沈家岭实现了所有村组道路硬化、新建了4个文化广场,并全力探索发展乡村红色旅游的新路子。还成立了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合作社和贫困户稳定利益联结机制,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带动和促进贫困户脱贫增收致富。

  目前,魏岭乡依托沈家岭红色教育基地正在积极推进兰州战役旧址沈家岭战场保护利用项目。“项目核心区总建筑面积240亩,总投资1.9亿元”沈家岭村王主任介绍称。项目包括,修建沈家岭战场遗址核心纪念公园,对三道战壕、战地遗存进行抢救性保护、修复,修建核心纪念碑、碉堡等;在核心区周边修建配套设施,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培训基地、军事试训基地、休闲农业基地;增加植被覆盖率,争取植被覆盖率达到40%以上。

  据悉,目前魏岭乡正在积极衔接相关部门,委托西北师大景观规划设计院完成《兰州战役旧址沈家岭战场保护利用项目规划方案》,规划设计方案已通过专家评审,并在11月3日通过省文物局批复,完成项目测绘、环评、能评、稳评、灾评、水保、可研报告、交评、安评、规划选址报告;完成沈家岭灌区提升改造工程;项目已经在国家重大项目库备案,并列入区级重点项目。(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兰州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