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资讯 > 文化兰州 > 正文

兰州碑林

发表时间:2017-09-06 来源:兰州文明网

  我第三次到兰州看碑林,不禁感叹于它的清幽和历史的悠久。书法和石碑拓跋不仅见证了兰州城的兴起,同时印证了这片土地的文化底蕴,又从历史和文化里,看得到当地人的生活。当我一路绕到白塔山脚下,只见西麓郁郁葱葱,一片翠绿。我庆幸自己是在夏秋之际再来碑林。

  白塔山毗邻黄河,浩浩荡荡,宛如一只巨兽匍匐在大地上。我走了半个小时,山道像一根细绳不断向前绵延舒展着,两侧林荫环绕,仿佛把人置于翠玉穹顶之下。山风微拂,顿时肃穆。我就是怀揣肃穆之心前往碑林的。

  记忆里,前两次到白塔山游览是在春季和深秋,每次都必到兰州碑林。初入碑林,感觉像进入古典庭院。白墙黄瓦,墨色石碑和白色题刻,相互映衬,像极了铺展在山巅天空下的山水画作。西侧是历代文士的书法原作,东侧是近现代书法家的拓书,巍巍然却又清韵流转,尽是笔墨精华。

  我先进入西走廊,几十米长的路显得幽暗安静,壁上刻有张芝《冠军贴》和梁鹄的隶书以及索靖的《草书状》一栏。张芝和梁鹄作为汉魏时期的代表,笔势遒劲有力,气势磅礴,隐约有鲸吞山河气概。索靖是西晋人继而在前者的大气中,多了一丝纤细灵巧,但照样力透纸背。我看着,感于前人的造诣,遥想当年,他们在纸上挥毫的场景。

  我的心底突然生出敬佩的情感,不知不觉间走到了草圣阁。作为兰州碑林的主体建筑,自然耸立在最中间位置。向上瞭望足有六层十几米高,檐下悬挂着近代书法大家陈启功题额“草圣阁”和赵朴初的“兰州碑林”木匾。刚到二楼时,我没有急着去看作品,而是跑到阳台上瞭望全城。阁子背倚环翠山,南临黄河可谓“一绝”,从山水层面来看,这是环山抱河的布局。隐约中,我能听到鸟鸣,远远的从山腰传来,阵阵青翠婉转。东南望是城关区,西北望,则是兰州最高峰九洲台,大地故旧,山峦叠翠。

  醺醺然,我觉得这是上苍有意为之,把汇聚历代笔墨的文化圣殿安置于黄河边,放在古城和山巅大塬之上。我的敬佩转化为敬仰,对兰州碑林和馆藏的书法,有了高山仰止的心。

  转身回到二楼大厅内,正值八月底,人们大多趁着天气转凉,到碑林馆内欣赏。听介绍说,书法精品多在二楼,集中了唐宋以来的古迹甚至有些是孤本。介绍员说中国书法精华十之七八在凉州,就是现在甘肃境内,而甘肃的核心在兰州。旁边的小孩儿对父亲讲“兰州是省会,所以,把碑林安在这儿”他指了指《敦煌写经》,我当时站在一边正看《秦汉简牍》,秦汉遗留下来为数不多的书法古迹。

  我一路参观,一路笔记,不断有人群进来看各种书法类古迹。有的是魏晋时期的,有的是唐宋的,还有近代的。我跟着馆内人员的脚步参观,他们说镇馆之宝《淳化阁贴》如今已成海内孤本。来兰州参观前,我查阅过材料,《肃府本淳化阁帖》得宋拓本原貌,是我国现存最早《淳化阁贴》刻石,国宝级文物。

  当年,宋太宗酷爱书法,灭后蜀、吴越、南唐后,将其宫廷书法作品搜罗至汴京,收集历代翰墨。淳化三年,命王著选编,含隶、草、行各体。前五卷为历代作品,后五卷为王羲之父子作品,用枣木板摹刻。朱元璋赐宋本《淳化阁帖》给十四子,藏内库。万历年间,摹刻家温如玉、张应召来兰州,肃王让二人摹刻《淳化阁帖》公诸天下,亦称《兰州本》。

  我一边回想,一边听着介绍,越发唏嘘。历史是漫长的,几经流转,这个孤本如今静静躺在馆内,供人观览欣赏。也许是心宁静了,看《兰州本》时,我是一寸寸挪过去的,它不像魏晋时的恢弘大气,也不像其他宋代书法着力于细致,而是兼取二者,自成一家。大开大合中,隐有山涧的清爽,人看着它既能感到作者的书法功力,还能感到山河的磅礴,山林娟秀,以及文化的绵稠精细。从不同角度去看会感到完全不同的境界,这应是《淳化阁帖》(兰州本)与生俱来的多层文化魅力。

  当我下山的时候,天色暗淡下来,再看兰州碑林,是清惶惶的一片,仿佛沉浮在青烟里。我明白,那是山林的颜色,是大地的颜色,是这座城市的缩影,更是文化与历史的荟萃。(兰州日报 作者:顾伟)

责任编辑:张紫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