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资讯 > 文化兰州 > 正文

避雨记

发表时间:2017-08-30 来源:兰州文明网

  晚间回家,夜已有点深了。街边小店差不多已关门打烊了。零星几个饭馆门还开着,朝里瞅瞅,慵懒的灯光照着空了的桌椅,有人塌肩、垂头收拾着碗碟。有人挥动扫帚,拖动抹布,清洁着小店,亦有人趴在桌上手指沾着唾沫,兴味盎然地点钱。疲惫伴着喜悦,在空气中弥漫,这烟熏火燎,忙忙碌碌的一天就要缓缓落下了帷幕……

  而有一家小店,门口摆出了一张木桌。桌前歇坐的一位胖子撩起了衣襟,露出西瓜一样滚圆的肚皮。桌上三两小菜。他大口大口往自个肚里灌着啤酒。一旁的女人看上去真是福相,满月似的脸庞挂着汗珠。她大口饮着罐头瓶里的茶水,一只手里捏着一块看不出颜色的毛巾,有一下没一下地往自己热气腾腾的脸盘上扇风。扇得前额几缕头发迎风一扬一扬的,两片柳叶眉儿慢慢地舒展开了。放眼望去的街面,笔直、洁净、宽敞如飞机场的跑道,一家家或大或小的店铺,不知承载了多少人家的生计、营生,和梦想。

  而在一年之前这条街还是一条废弃的铁路。碎石遍地,枕木老旧。绿皮火车悄无声息地退出小城人的生活,只留两条锈迹斑斑的铁轨在野草丛中延伸。有时,得闲来这里走走。双脚踩着琴键般铺开的枕木,一曲曲怀旧的曲子在心里悠悠地弹奏。温暖而伤感。后来,轰轰烈烈的旧城改造,旧铁路变成了平展的马路。路边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一家一家商铺陆续开张。但因开发不久,这条街上人气还不怎么旺。尤其晚间,夜幕低垂,灯光羞涩,行人三三两两,我常从这里步行回家,安享一份难得的清静自在,一路听着手机里存储的古乐,《寒鸦戏水》《渔樵问答》……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透着舒服。

  可是,今日走着走着,情况有些不妙。只听几声啪哒啪哒的响声,几丝冰凉如针刺入颈项,人不由地打了一个寒战。未及我反应过来,麻辣烫店的女人惊叫一声。“哎吆,下雨啦!”一下从凳子上弹跳起来,忙忙收拾起桌上的东西。男人则慢吞吞地抬头望了一眼夜空,他并不着急,起身之前还不忘美美地灌下一口啤酒。

  哔哩啪啦,一转眼路面落满了“梅花”。再一转眼,路面已是水汪汪一片了。我不由地加紧了步子。可是,离家尚远,风雨又急,还是先找个地方避一避风雨吧。环视左右,不远处是一家川菜馆,敞着门儿,我没有多想便大步流星跨上了店前的台阶。店里的人见我进门,几位围坐一圈儿打扑克的小伙机灵地腾腾起身,他们一准以为我是来吃饭的,目光炯炯地盯着我。我道明来意,他们眼睛里的光瞬间熄灭了。眉眼随之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冷漠,我只好有些尴尬地撤身而退,继续顶着瓢泼的雨水挨着墙根赶路,走过几家关门的商铺,眼前一亮,一扇玻璃门敞开着,门内无人。正好容我栖身暂避风雨。

  原来这是二楼一家商铺的出口。踅进门内,发现里面的墙壁都已贴上了壁纸。在柔光灯下透着清雅。门口墙壁还醒目地挂着一个女孩的相片,配着酒红色的相框,女孩一头卷发,打眼一看,颇有几分歌星邓丽君的韵味。我猜想她一定是二楼商铺的主人。也就在这一刻我恍然明白,这其实是一家理发店。目光顺着楼梯上升,楼上灯光明亮,似有人嘤嘤私语,却因隔着喧哗的雨声,听不大真切。我便安心站在门口,眼睛静静望着门外的雨幕,出神。

  雨越下越大了。稠密的雨线铺天盖地。街面上的积水已漫过了马路牙子。“呀,这雨下的真大……”一个声音忽从身后传来,回头一看,是一位年轻人,年纪大约二十三四岁的模样,穿着一身淡蓝的休闲西装,白衬衣,人清清爽爽的。一双清澈的眼睛瞟了我一眼,又望向门外。从我身边侧身,伸手将朝向门外淋在雨水中的门扇拉进了门内。

  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这一不留神闯进了人家的店里。我笑了笑,忙解释道:“在你这里避一避雨。”他微笑着点点头。“到楼上坐坐吧”他邀我上楼。我摆摆手“不了,不了,我就在你这里站一会儿就好了。”小伙转身走上楼去,不一会儿,又走下来,只见手里端着一个白瓷盘,里面盛了两牙红艳艳的西瓜。“来,吃块西瓜吧,天怪热的。”他挑着嘴角,露着月牙似的微笑。我稍稍犹豫了一下,男孩说“别客气啊,我认识你的,我曾经有事儿找过你们单位,是你接待的我……”男孩这么一说,我不由地打开记忆的开关,一番搜索,可是,怎么也回忆不起这张脸来。

  小伙递过来的西瓜却已到了我的手里。我不忍再拒绝人家的一片热情,轻轻咬了一口,咦,真甜。小伙咧开嘴,笑了。雨渐渐住了,我走出这家小店,回头又仔细看了一眼小店的招牌,心想下次理发就到这儿吧。一场雨水的洗礼,街面变得更加洁净而湿润了,空气中散发着淡淡的草木的清香和雨水的腥味,明亮的路灯,三三两两的行人,是否都是躲避了一场大雨后,心里满怀了温暖的人呢。(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徐春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