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资讯 > 文明网评 > 正文

制度与文明保障“温暖的清凉”

发表时间:2018-08-10 来源:兰州文明网

  随着物质的社会化协作生产,特别是在发达的工业文明和社会管理相遇的今天,人们通过统一作息时间,打破气候界限。规范着彼此的协作联系,实现高效率多产出的社会分工协同。赤日当空、烈日炎炎,雨浪滔滔、水波漾漾,夏日的兰州,自七月以来就进入了高温和雨水的交替模式。长时间暴露在骄阳之下可敬的农民、建筑工人、环卫工人、人民警察、物流工作者等劳动者,保障了社会的安全和正常运转。他们的身心健康自然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将社会的清凉与温暖,送到劳动者手中、心中,就成为社会、行业、企业从文明机制、法律遵守、制度执行去系统化解极端气候的保障。

  避开高温时段,增加机械设备投入。对于建筑企业,环卫工人,物流工作者来说,可以通过作息调整,大幅减少高温作业时长,降低劳动强度。将作息时间修改为早7时至11时30分,下午15时至18时30分;将物流终端设备安放在小区,方便物流人员自行投放;将超市进货时间调整至深夜,既避开交通拥堵,又减少劳动强度;企事业单位在职工食堂熬制绿豆汤、浆水等,在建筑工地配备供应点;社区布置流动送汤车,给所在辖区的人民警察、环卫工人,及时补充水分;各级工会组织要检查、落实一线职工的高温补贴,保障劳动者权益,确保身心健康。严格贯彻极端气候条件下停止有关作业规定。

  高温下的保护基础是物质、制度保障,更高层次则是精神和气氛的暖意。面对环卫工人辛勤的劳动,你把手中的垃圾扔到他的簸箕里、小车上、垃圾桶中,甚或捡起别人扔下的垃圾,就是为环卫工人送上的一份清凉;当建筑工人劳动了一天,与我们一起上了公交车时,把座位让给他们,送上一份尊重;当我们从快递员手中,接过货物,给他送上一个微笑;面对执勤的人民警察,向他们默默地送上一份注目礼。心静自然凉,高温时节我们今天也能做到一份宽容一份暖,十份暖心处处清凉。(作者:张继红 来源: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徐春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