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益活动 > 志愿服务 > 正文

兰州大学志愿者走访回族剪纸传人:“一带一路”下谋发展

发表时间:2017-08-11 来源:兰州文明网

(来源:中青网教育)

  剪纸,是我国群众性最高的一类民间艺术。回族剪纸汲取本源文化下,收到伊斯兰文化影响,成为中国剪纸艺术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并于2014年11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为更深入地了解回族剪纸艺术,兰州大学文化行者阿娜的厨房团队对当地著名的剪纸传人于福琴进行了专访。

  回族剪纸以宁南山区的剪纸艺术为突出代表,内容多表达六盘山区回族儿女日常生活,风俗习惯,歌颂回族儿女勤劳朴实的民族性格。

  结缘剪纸 艺术人生

  “年轻的时候,我老伴并不支持我,说我剪纸还不如跟他一起割草喂牛。现在啊,儿女们也劝我该安享晚年了,长时间剪纸带来各种损伤,眼睛不中用了,头也栽得生疼。可我不能停止啊,这么好的剪纸手艺在我这里断了怎么办。”于福琴语气平缓,徐徐道来。

  一间平凡无奇的农家小屋,推开门后,是应接不暇的剪纸作品,件件精美,难以想象这些作品竟出于一位农村妇女之手。

  今年53岁的于福琴是固原市泾源县泾河源镇涝池村的一名普通村妇,幼年时她被母亲手中飞舞的彩色纸片吸引,便四处拜师学艺,而这一着迷就是大半辈子。“当时正剪纸呢,师傅突然打我手,说我不用剪了,什么都会了还跟她学什么。”回忆起学徒时期,于福琴满是自豪。“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裁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巧手女儿就此与剪纸结缘。

  然而,由于生活所迫,五年级时,身为家中长女的于福琴辍学回家照顾五个弟弟妹妹。“每天就是带小孩,洗洗涮涮,缝缝补补,可就算忙到眼皮都抬不起来,一拿到剪纸,就又来了劲,什么疲乏都消除了。”对于福琴来说,生活的压力与艺术的追求从不冲突。

  成家后,她的丈夫对她的爱好十分不解,家庭矛盾一触即发。于福琴几番寻找出路,将剪纸出售,同时也做些刺绣补贴家用。几十年来,每个挑灯劳作的深夜,一直是于福琴这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光。

  无心插柳柳成荫,她的产品外销后好评如潮。先是泾源县妇联找到她的家里请她开办妇女培训班,之后她又屡屡斩获市级手工大奖,并最终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剪纸手工艺术传承人。

  出名后,许多学徒登门拜师学艺,于福琴都是来者不拒。“有的学生有天分,一教就会,有的手艺不精,只能一遍遍剪,眼看十遍不如手过一遍,我的师傅这样跟我讲,我现在也这样讲给我的徒弟们”于福琴说道。

  剪纸发展 遭遇瓶颈

  “我们兄弟姐妹几个都在外面工作,没有人照顾这老俩口,为着母亲贪恋剪纸造成的各种腰酸背痛,我们几个也是操碎了心。采买宣纸、打印、装裱都得让母亲一趟趟跑固原,跑平凉,我们都心疼不已。好在现在国家政策好,政府拨款在家里修建了一间屋子作为文化基地,母亲不用再大老远地来回跑了。只是还是缺了人手帮忙,只剩连手机都不会用的老两口,要是身边能有一个帮助她运用新技术进行宣传推广的年轻人就好啦!”于福琴的儿女们忧虑地说。

  据了解,宁夏回族自治区近年来结合“一带一路”“精准扶贫”等国家战略,重视在民俗文化传承中发展依靠传统手工业的脱贫项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先后颁布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相关政策性文件,加大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于福琴家中的文化基地正是在这些政策的扶持下修建起来,可是如今却面临不知如何运营的窘境。

  面临新事物的冲击,当下老一代的民间手工传承人普遍面临着不知如何应对的尴尬局面。他们多因家庭环境限制,文化水平有限,又生活于基层,信息传播较为缓慢。而我国传统手工技艺多程序复杂,需多年潜心钻研方见长进,这些特点使不少年轻人望而生畏,就算喜爱,也只将其作为闲余时间的爱好,并无拜师传承衣钵之意,所以很多传统艺术的传承都面临着中断的危险。

  “自打出名后,有文化公司找我来合作,我也受了不少骗,复制我的作品后,署名他人。孩子们都在外地,气得要回家给我打官司,我就说算了吧,就当吸取教训了。”于福琴神情突然黯淡下来,“毕竟我也只有五年级的文化水平,如果有个年轻弟子在我身边帮衬着我,替我打点着这些事务,我也好在眼睛还能看得见,筋骨还灵光的这几年安心钻研剪纸,再登一层台阶啊。”于福琴老师的话语中透着些许无奈。

  山村深处 步履不停

  于福琴如今已被聘为泾源县6所学校的手工课老师,她从未想过连小学都没读完的她可以登上三尺讲台,因此格外投入。她说:“大儿子总催我去银川养老,我怎么能去,我这里还有学生呢,一周就几节课,小朋友们喜欢得不得了。这是我们泾源回族的老手艺,我要在还能讲得动的时候多讲些时日。”

  对于这门传承百年的手工艺术,于福琴总是表现出惊人的执着和较真。她指着两副相似的作品说:“这就是机器与人工,刻刀与剪刀的差别。剪纸必须要用剪刀剪,用刻刀、机器怎么能叫剪纸?我觉得泾水之上的仙女应该再漂亮一点、再漂亮一点,就自己不断的琢磨,再结合着泾源回民特色服饰,你们看,是不是不一样。”

  裁剪女儿情谊,点画民族未来,这就是于福琴的艺术人生。那间不大的手工作坊,是她最热爱的舞台,泾源十大传说、回族传统节日,在她如蝴蝶般翩跹的手指间上演、回放。艺术的熏染下,她的音容笑貌总是那么平易近人。“不能在我这里就断了啊!”于福琴在采访中不断重复这句话。时代洪流的裹挟之下,她只是静静地剪纸、教学,如一名山间隐士,一切世俗与她无关。

  泾水无言,却孕育了千千万万回族儿女,自然与人文景观交织融汇成灿烂的泾源文化。剪纸、书法、山花儿、踏脚,朴实乐观,正直善良的品质支持回族儿女在这片并不肥沃的土地上生活百年。恰如那首“山花儿”中唱的:“漫一曲花儿传天下哟,宁夏川美在了人心上。”何其有幸,今日我们依然见到,在传承美的道路上,以于福琴为代表的优秀泾源儿女初心依旧,步履不停。(中青网教育)

责任编辑:张紫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