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讲文明树新风 > 正文

甘肃以“红黑榜”涵养社会诚实守信之风

发表时间:2015-09-09 来源:

甘肃省以建立诚信“红黑榜”发布平台涵养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连续向社会发布诚信“红黑榜”企业(单位)名单,褒扬诚信、惩戒失信,从去年开始,连续举办四期甘肃省诚信“红黑榜”新闻发布会,公布上榜企业629家。调动了全社会的参与积极性,打造了一个推动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有效载体,探索出了一条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新路子。

“乘不了飞机高铁,住不了星级酒店、到不了境外旅游、得不到银行贷款,不仅市场信誉受损,而且日常出行、投资经营、置产消费等活动受到严格限制。”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执行局局长张翔日前表示,甘肃省高院对四期诚信“红黑榜”的27名失信被执行人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曝光。

甘肃省诚信“红黑榜”新闻发布平台建立以来,广大网民以各种方式发表感言,为这一举措点赞。

“我发现‘红黑榜’去年就发布了几次,今年接着发布,让我坚信政府部门会越来越公开、透明。”兰州一市民网络发布消息说:“当我从新闻中看到‘红黑榜’发布时,就给政府点了赞!”

2014年,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道德领域诚信缺失等问题,甘肃省文明办会同成员单位和涉农、涉税、涉法等部门,连续举办四期甘肃省诚信“红黑榜”新闻发布会,公布上榜企业629家。其中,褒扬诚信“红名单”企业423家,曝光诚信“黑名单”企业206家,并依法依规对“黑名单”企业实施联合惩戒,累计公布60条惩戒措施。

据甘肃省文明办副主任郭锦诗介绍,“红黑榜”有力地震慑了“老赖”和潜在失信人,推动形成了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良好政策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舆论环境。

甘肃省诚信“红黑榜”新闻发布平台建立以来,甘肃省工商局发布的29家“黑名单”企业;甘肃省农牧厅曝光“黑名单”企业12家,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曝光“黑名单”企业57家;甘肃省国税局曝光“黑名单”企业21家。被曝光的企业,不仅被吊销营业执照,而且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警示管理,进行任职限制,对被吊销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自该企业被吊销之日起三年内不得担任其他企业法定代表人。

在对失信企业惩处的同时,“黑红榜”也发布诚实守信的优秀企业,甘肃省工信委公布了17家“红”名单企业(单位),甘肃省工商局选出175家企业列入“红榜”名单,作为正面宣传的典范。

兰州市民王女士说:“政府对甘肃省的各行业和各企业进行检查和通报,就连惩戒措施都告知百姓,做到这点真不容易。”

郭锦诗表示,与之前相比,现在“黑榜”的企业减少了很多,“除了政策的制约外,我觉得还是企业自身在发生改变,变得越来越讲诚信、关注诚信问题。”

甘肃省诚信“红黑榜”新闻发布会平台的建立,发挥了教育、警示、激励的积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了人人坚守诚信底线、人人敬畏法律高压线的舆论氛围和不能失信、不愿失信、不敢失信的制度体系。

甘肃省文明办主任高志凌说,甘肃诚信建设取得很大的成效,但是需要更进一步的制度化,形成长效机制。

高志凌表示,下一步甘肃将加快征信系统建设,以搭建全省统一的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平台为载体,采取构建信用信息收集、资源共享、定期发布、社会监督的有效措施,逐步实现多部门、跨地区、跨领域信息联享、信用联评、守信联奖、失信联惩,让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处处受限。

其次,有针对性地加强各领域的信用信息系统建设,构建信用信息收集、资源共享、定期发布、社会监督的有效平台,建立健全信用档案,并及时发布。改善各行业、各部门、各地区的信用环境。积极构建奖励诚信、约束失信工作机制,把部门举措纳入全社会视野。

同时,把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测评体系,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充分发挥制度的惩戒、引导和警示作用,不断推进行业、部门和地方信用建设,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人民网)

责任编辑:lzwen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