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的长征 > 红色气质系列一 > 正文

红色气质·腊子口守护与铭记

发表时间:2016-08-22 来源:兰州文明网





腊子口战役纪念碑

今日腊子口险峻依然
  从俄界出发,沿着达拉河直下出了达拉沟到石门就接上了省道313线,采访组沿着公路过石门、经迭部县旺藏乡、尼傲乡直接来到了腊子口。

  峡谷两侧依旧苍松青翠,达拉河汇入白龙江后更加湍急。闭目对接80年前红军脚穿草鞋踏石而行的情景,除达拉沟县乡公路崎岖难走外,宽敞平直的省道已将昔日红军走了3天的路程一下子缩短到了3个小时,达拉河下游、白龙江悬壁栈道早已没了踪影,依稀可见的唯有绝壁上偶尔一两个“石眼”!

  望着眼前的山山水水,脑海中总会浮现长征中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时至今日,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昔日腥风血雨、刀枪相见的地方早已恢复安康,我们寻访到的次日那村的桑杰、腊子口的庞老修,还有途中偶遇的红军后代杨明义、张雁滨,在他们这里,仍然在牢牢守护着那一抹红色情怀……今天,我们看腊子口所具备的红色气质,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我们认为是——铭记!


腊子口险峻

腊子口碉堡

  跨时空连线“撕”开这个口子

  清晨,一道阳光洒进腊子口,游人开始一拨接着一拨来到这里。“腊子”在藏语中是山脊的意思,腊子口即为山脊上的口子。

  1935年红军经过腊子口的时候,这里是个只有8米宽的峡口,因此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描述。后来因为修公路,原来的峡口只留在了当地人的记忆中。当今天的人们抱着轻松的姿态来到已是40米宽的腊子口旅游的时候,无论如何都难以体会当年红军攻打这里面临的困局。

  2004年12月31日,我们从迭部县城沿白龙江逆流而上,经过一条岔道来到腊子口乡,乡党委书记杨格劳说:“全乡只有乡政府一个干部是汉族人。”

  时隔12年后再次来到腊子口,我们从副乡长赵路布塔的手中打听杨格劳时,他毫不犹豫地说,“当然知道,他是我们腊子口乡的第一位乡长。”

  我们现在看到的腊子口旅游区内的宾馆、小木屋等设施,当年还正在建设之中。还记得杨格劳曾给我们介绍了战斗的场面,并指着在沟口左侧山体上的腊子口水电站说:“当时的碉堡就在那个地方,1976年因修建电站,碉堡被炸毁,这个电站一直是全乡唯一的供电来源。”

  而今天,成熟的三维技术已经将当时的战斗场面浓缩成了一部6分钟的短片,在腊子口战役纪念馆中,游客一目了然就能了解这段历史的前后经过。

  时间倒回到1935年,这里还是原始森林,敌人不仅布设了4挺机关枪,还在碉堡下面和腊子口后面的山坡上,修筑了许多防御工事,用两个营的兵力严密防守。在侦察了地形条件和敌人设防情况后,红军在这里上演了一出智取大戏,为之后的翻越铁尺梁、进入哈达铺及至到达陕北硬是撕开了一个豁口……

  “微”长征伴着虫鸣声的小会

  尽管生态条件良好,但“红色”仍然是今天腊子口的主色调。我们从旺藏乡一路奔波,到腊子口时已接近晚上7时。与白天的喧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夜晚的腊子口除了各种虫鸣声之外,静的出奇。

  晚上依然忙得不可开交,等一切工作完成后,我们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召开了出征路上的第一个小会,有分析、有思考、有交心,采访组的每一个成员都发了言,内容都围绕一个主题,就是通过前两天“长征”的实操,来找不足、总结经验,为接下来的“长征”找到如当年红军般破竹之势的广阔天地。

  大家思绪澎湃、很晚才睡。这种感觉很好。


纪念馆领袖雕塑

朱力村毛主席旧居

  桑杰——

  四代守护,就为留住红色记忆

  藏语中“次日那”是“长寿”的意思。次日那村,这个位于白龙江边的美丽山村,如今成了“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叫“虔诚”。

  “你看,到了,右拐上坡就是次日那毛泽东旧居!”在去往旺藏的路上,闻声向路边看去,路右边褚红色的纪念碑刻携着“次日那毛主席旧居”大字。遗憾的是主人桑杰不在家,由桑杰的儿子带领大家参观了这个典型藏式小二楼风格的旧居。“我把父亲的电话给你们,你们可以随时联络他。”这个精瘦的藏族小伙子不仅给采访组一行敬了自酿的青稞酒,还特意让媳妇给父亲桑杰打电话告知了我们的到来。

  虽然没能见到桑杰,但在电话里,夹杂浓厚藏味的普通话让人感受到桑杰的朴实和憨厚。

  “我的爷爷叫格让,是一个勤劳善良、执着勇敢、仗义守信的藏族汉子,靠耕田、放牧、跑马帮,打理出一份不错的家业,在次日那盖起了木楼,成为有房产、又有牛羊、田地富裕的人家。”听明来意,桑杰在电话里讲述了80年前那段令几代人都难以忘怀的故事。在桑杰的叙述中,我们了解到,当时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博古,刘少奇、邓发、林伯渠、罗瑞卿、何凯丰、李德等都是爷爷格让的“房客”,虽然他们只住了3天,但爷爷格让以藏族人的豪放和热忱拿出了平时舍不得吃的腊肉、自酿的青稞酒、酥油等珍贵食品,来招待不期而遇的红军。

  “红军北上后,爷爷将木楼格局按原貌保护,红军留下的竹骨雨伞,厚厚的牛皮公文包与药箱等都得到了精心的保护。”一提起爷爷的故事,桑杰就兴奋了起来,据他介绍,从爷爷格让到父亲阿仓,一直念念不忘的就是保护旧阁楼、保存这份珍贵的历史回忆。谁家有红军长征留下的东西,父子俩都会三番五次上门,动员人家出让,哪个地方有流落的红军,他们不辞辛苦找上门去。在全家的不懈努力下,大量珍贵的文物失而复得,许多有关红军的故事广泛传播。1983年,桑杰的父亲阿仓弥留之际,再次将保护旧居的重任交给了桑杰。到现在,他们一家四代守护毛泽东故居的故事,已在当地传为佳话。

  杨明义——

  沿着父辈的足迹踏上“长征”路

  在腊子口采访时,我们遇到了杨明义——一位执着于在路上寻求父辈革命踪迹的红军后代。

  “我父亲杨朝银是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身边的警卫战士!”闻听采访组专程采访红军长征故事时,杨明义异常激动,讲述了他父亲的故事。

  1931年11月,杨朝银以警卫员的身份跟随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在参加了国民党对鄂豫皖苏区的四次反“围剿”,国民党四川军阀对川陕苏区的三路、六路反“围剿”后,踏上了长征路。1936年,在参加完岷县二郎山战役后,又随红四方面军总部西渡黄河,踏上了壮烈的西行之路。在河西走廊倪家营子的突围战役中,杨朝银身负重伤,被当地百姓营救才得以生还。伤愈后,杨朝银告别恩人,以货郎的装扮一路向东,踏上了寻找部队的漫漫长路。不料,在永登境内时,杨朝银又被国民党部队抓去修甘川公路。当甘川公路修至快要到达甘肃岷县时,杨朝银趁机逃脱,就想一心寻找当年参加岷县二郎山战役时受伤的战友,一同去找部队。

  “当时父亲由于饥饿、多病、疲劳的折磨,一下子晕倒在了岷县城郊的刘家堡村村口!”说到此时,杨明义已是泪流满面,几经哽咽中断讲述。

  “我父亲获知他许多受伤流落在岷县的战友被鲁大昌杀害后,就想继续东行找部队。”杨明义说,当时由于他父亲身体太虚弱,又有反动派整天搜索,最后被一户人家收留,并招为上门女婿。后为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搜索,杨朝银夫妇来到宕昌落户为生。

  当日,和杨明义一同前来腊子口的还有红四方面军第九军战士张海的姑娘张雁滨女士。与杨朝银不同的是,张海当年参加二郎山战役后没有西渡黄河,而是直接去了延安。

  什么样的精神让我们落泪?那就是宁可牺牲自我,去保全集体的团队精神。这,就是长征精神!红四方面军战士杨朝银多次死里逃生寻找自己的部队,不是一种团队精神吗?值得欣慰的是,红色宕昌成了杨朝银第二故乡,使这位昔日的红军战士有了自己的归宿。回想当年看今朝,长征精神是一个宝库,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庞老修——

  一夜的经历,一生的财富

  穿过腊子口向东北方向不到7公里,有个叫朱力的藏寨。流经寨子的久才里河水特别清澈,河南岸一座破旧的藏式木楼里,红军首长曾住过一夜。腊子口战役结束后,党中央一路向北走来,在朱力村短暂休整。虽然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朱力村仅仅住了一夜,但就是这一夜,为朱力村留下了永远无法抹去的念想。

  7月19日上午,采访组在腊子口战役纪念馆遇到了朱力村毛泽东旧居的主人庞老修。听说采访组要了解一下毛泽东旧居的故事时,庞老修未容商量就拉着记者走进他的“工作室”——纪念馆门房。房间里布置有点乱,还带着百货店。走进内屋,老庞一把扫去床上乱堆的衣物,笑着说:“我一个大老粗,装上的监控不会用,房间有点乱,将就着坐吧。”

  “老屋里再没住过,三个姑娘嫁人了,我一个人现在在纪念馆当保安守门呢!”庞老修没等记者开口,就拉开了话匣子:“那时候是我爷爷把自己的房子腾给了红军首长,当时有17间房子呢。”

  庞老修的爷爷庞巴么吾是村里的“头人”,家庭盈实、威信高。“据我爷爷讲,当时他和我奶奶,爸爸、妈妈和哥哥都在,看到来了个骑马的大个子,领着十几个人,吓得都走到了大门外。那个大个子看到后拉着爷爷的手笑着说莫怕莫怕。等第二天大个子走了才知道那就是红军首长,后来知道他是毛主席!”庞老修点了一根烟说,他那时候还没出生,都是爷爷和爸爸讲给他的。

  在他的记忆中,最深刻的莫过于爷爷送给毛主席青稞面和洋芋的故事:当时红军来时,穿得很破,个个瘦的精干精干(当地土语)的,等大伙儿稍微熟悉了些后,爷爷怯生生地将一袋青稞面和一筐洋芋送到了屋里,但“大个子”说别全拿来了,让爷爷给自己留下些。

  在朱力村,采访组还找到了当年一方面军32军流落的红军战士高学忠的儿子老闫,遗憾是老闫因病失语已经不能说话,孙子闫海云外出不在家,没有获得更多高学忠的故事。根据记载,1936年7月,已经有4年兵龄的高学忠随32军长征来到腊子口,在攻打腊子口时受伤流落在了迭部县洛大乡,后居住在朱力村。

  要离开腊子口了,但腊子口纪念馆三维动画“腊子口战役”的情景久久不能散去。回到现实,八十年前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今天当我们走在这条路上重温革命前辈的经历,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这段历史,去善待并铭记呢?在桑杰四代人的精心守护,庞老修的尽职守卫,杨朝银为二郎山牺牲战士的守望中,我们找到了答案。

责任编辑:lzwen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