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资讯 > 要闻 > 正文

史志专家邓明:千年文化传承是兰州人的底气和骨气

发表时间:2019-03-11 来源:兰州文明网

千年文化传承是兰州人的底气和骨气

史志专家邓明解读兰州独特文化魅力

图为邓明。图片来源:兰州日报

图为金城关。图片来源:兰州日报

  文化作为承载文明的基石,不仅在几千年来蕴养着优秀的传统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更在潜移默化中成为现代人的精神追求,持续不断的增强着兰州人的文化底气和骨气。近日,史志专家邓明接受了兰州日报专访,深入浅出地解读了古老金城的文化特色和城市内涵,旨在以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承为依托,助力“精致兰州”的打造和建设。

  纵观数千年历史细数丰厚文化

  “黄河是古代中国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分界线,兰州是这条线上最西边的黄河渡口,丝绸之路、唐蕃古道与宋元明清驿道渡过这个黄河渡口,沟通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中原与西北边疆的沟通以及中原政权对于西北边疆的掌控。”邓明告诉记者:“秦始皇三十三年(前124年)在今兰州市东岗镇建榆中县,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在今西固建金城县,隋文帝开皇元年(518年)在皋兰山下建兰州城,唐宋元明清以来,以隋唐兰州城为基础不断拓城,驻以重兵,都是为了防守黄河渡口,实施中原王朝经营西北的战略目的。以期藩屏中原、联络西域、襟带万里。”

  邓明说:“《读史方舆纪要》称‘兰州控河为险,隔阂羌戎。自汉以来,河西雄郡,金城为最。’金城是说这里有如金城汤池,坚不可摧。兰州则得名于皋兰山,‘皋兰’为匈奴语,有‘天’的意思。十六国时,鲜卑乞伏氏西秦国曾在此建都。隋末金城校尉薛举在此建西秦国。明初元大将王保保攻兰州,以为反明复元的据点。明代为肃王驻地,以屏藩王室。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将兰州誉为‘陆都’,与‘海都’南京相对应,这是对兰州军事、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地位的高度概括。抗战最艰苦时,蒋介石派蒋经国考察兰州,准备形势危急时迁都兰州。这说明兰州军事政治交通地位的重要性。”

  他认为:“当今的‘一带一路’经过兰州黄河渡口,沿庄浪河谷进入河西走廊、新疆、延伸到中亚、欧洲大西洋,此为丝绸之路;沿湟水谷地,经过青海、西藏,取道尼泊尔,到达南亚印度洋,此为唐蕃古道。这都凸显了兰州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可以说,纵观兰州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

  尊重自然的生态文明文化

  “生态文明文化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侃侃而谈中,邓明提出了对兰州文化特色的第一个定义:“兰州年降雨量仅330多毫米,但兰州人自古以来,本着‘天人合一’的理念,顺应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我所用,创制水车,倒挽河水灌田,铺压砂田,抗旱保墒,使兰州成为黄河绿洲,瓜果蔬菜城,供给丝绸之路上过客的给养。”

  他说:“道光年间在皋兰山三台阁下,‘挖窖引水,栽树成荫’,为有史料支撑的西北荒山植树之举。抗战时为国际观瞻,开始荒山造林,新中国建立初期,全民背冰挑水上山栽树浇树,营造林地,陈毅元帅诗句‘甘肃绿化积极甚,植树担水上皋兰’正是实录。后来持续不断造林,引水上山,乃至采用喷灌、滴灌技术,终使兰州南北两山形成森林景观,遍山郁郁葱葱,鸟语花香。当今在发展文化产业时,应该发扬光大生态文明文化,以环境保护领先,使青山绿水常在,永续做兰州的绿色生态屏障。”

  海纳百川的黄河文化

  “黄河九曲百折,接纳众流,朝东赴海不回头。兰州有黄河的包容心态,博大胸襟,历史上接纳八次移民,与当地民族和谐相处。唐代兰州人借用吐谷浑‘河厉’(无墩虹梁拱桥)技术,经过汉化,在阿干河上架设雕梁画栋的握桥,在中国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山到水,从古至今,娓娓道来中邓明开始解读第二个文化定义。

  他说:“晚清,陕甘总督左宗棠在兰州创建制造局、织呢局,开西北近代工业之先河。陕甘总督升允引进欧美技术及材料,创建黄河铁桥,使之成为中国人最早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杰作之一。从此而知,兰州在空间上虽然僻居内陆,但在兰州人的精神层面上来说,得风气之先,不稍让东南沿海地区。”

  “当代五星坪灵明堂则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一处拱北,2006年辟为旅游景点。”他说:“当今在建兰州老街景区,却集纳中国古建筑之精华,采撷江南北国景观之灵气,集宫殿、楼阁、台榭于一区,气势恢宏,金碧辉煌,尽显陆都——兰州开放包容之博大胸怀。建成之后经过高大上文化包装,定能成为一处深受海内外游客青睐的景区。同时,还与其西北在建的黄河楼遥相呼应,加上处于两者之间的马滩刘氏祠堂,可以形成一条极具特色的旅游线。所以说,当今兰州人应当仍然秉持对外开放,兼容并蓄,不断进取精神,为兰州的发展开拓更大的局面,取得更大的成果。”

  沟通中西的丝路文化

  丝绸之路贯穿兰州,兰州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黄河渡口,亦是文化渡口。魏晋十六国至隋唐时期,兰州为粟特人商团的聚落。通过丝绸之路中路金城的中西交流,除了粟特人等胡商外,更多的是汉人。据《吐鲁番出土文书》一件文书记载,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益谦、薛光泚等三人自西域,持过所(通行证)骑着马驴,进入玉门关,到金城关,渡过黄河,经过大震关(在今甘肃清水县)等关口前往福州去。

  邓明认为:“丝绸之路上最著名的黄河渡口之一是金城津,有津就有关,这个关就是汉唐金城关,关下宋明建有浮桥,晚清建有铁桥。后关废,2002年起为开发旅游资源兴建金城关文化风情区,布置亭台楼阁。区分三片,依山就形,地列四台,就势取景,高低错落,相得益彰。它与白塔山中山桥融为一体,掩映于名木异花之中,为百里黄河风情线增色,替千年兰州文化添彩。遗憾的是未曾建关,建议新建金城关,使金城关风情区,实至名归,以迎接海内外游客咸云集是关,以体味汉唐紫塞之风情,瞻仰新世纪之新兰州。”

  他说:“兰州南山沃干阪,则是丝绸之路和驿道进入兰州的南大门,至今阿干镇西沟攀登关沟门,翻越摩云关到临洮中铺,仍有林间小道遗迹,为开发丝绸之路旅游提供先天优越条件,可结合石佛沟景区建设,共同构筑丝绸之路研学体验游,必将是一处热门线路。今后,应当进一步挖掘兰州丝路文化,为‘一带一路’的推进,增加助力。”

  重教兴文的文化

  “明肃王移藩兰州,随扈者多为江南文士,耕读传家,流风所及,兰州人闻风兴起,勤读嗜学,文风兴盛,人才辈出,各有建树。其中,明代有博学多才、操守严正的黄谏,为官廉能、‘以儒术饰吏治’的理学家段坚,文武全才、著作等身的彭泽,不畏身家性命、弹劾权奸严嵩父子的邹应龙。”说完了生态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邓明还根据兰州历史特色进行了延伸解读。

  他告诉记者:“清代,兰州设置四大书院,山长皆为德才兼备的醇儒,招考甘宁青新的学生,讲经考课,培养出品学兼优的进士、举人,出则循吏,退则良绅,在传统的乡村社会,作为地方的精英,承担并行使着教化、纠纷解决、救灾济贫等乡土自治的功能。其中的佼佼者有革除积弊的秦维岳,尸谏御史吴可读、教坛泰斗张国常、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的刘尔炘等等。”

  采访的最后,邓明还提到了与每一位兰州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的一种文化——注重雅致生活的文化。他说:“《临洮府志》载‘兰土柔泽,人多秀逸,好修饰,美服居,嗜草卉诸玩。’是说,兰州人善经商,工艺精美,兰州自然环境柔润,兰州人清秀飘逸,讲究仪表形象,服饰整洁,居所优雅,喜爱种花莳草。这种注意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个人爱好雅致的风尚,加入时代元素,大力弘扬,以进一步提升市民的精神文明水准。”(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伍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