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资讯 > 要闻 > 正文

“写一首情诗给兰州” 全国著名诗人触兰州文脉话美丽金城

发表时间:2019-01-07 来源:兰州文明网

诗意地栖居在兰州大地上

全国著名诗人“写一首情诗给兰州”交流活动诗话金城

  “写一首情诗给兰州”全国著名诗人交流活动整整准备了10大分会场,这一刻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们将灵感投向了同一座城市——金城。他们用最诚挚的语言去触碰着兰州的文脉,尽情分享着自己灵魂深处的感受。兰州日报特派记者奔赴了每个会场,忠实记录着这一文化大事件的全过程,现场感受了诗歌灵感的碰撞以及文学思想的交流。

  交流活动分为金城讲堂、金城文化沙龙、兰州市文艺创作骨干培训交流、诗歌进校园、全国著名诗人金城行、融媒体特别节目、电视访谈7个版块,共开启了兰州市图书馆、兰州广场书城、宁卧庄宾馆、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甘肃农业大学、兰州城市学院等10个分会场,设立了中国新诗百年漫谈、诗歌版图上的兰州、中国文学名刊名编见面会、诗与远方、自然与诗歌、青春写作的人生意义10个不同的主题。

  现场,嘉宾们在愉快的气氛中围绕不同的主题侃侃而谈,台下则是一双双热情的眼睛,那些眼神流露出的是兰州人发自内心对诗歌的热切期盼。而且,在每个现场都专门准备了与观众的交流时间,这为兰州本土文学爱好者们用问题去直面嘉宾的内心创造了极好的机会。一问一答中,不仅解答了提问者内心的疑惑,也进一步增进了诗人们对兰州的真情实感,并在热烈的思想交流中加深了对这座城市的了解。

  诗话兰州

  刘立云、海男、张战:

  诗人是兰州这座城市的“钻石”

图为刘立云、海男、张战在分会场。图片来源:兰州日报

  1月5日,“写一首情诗给兰州”全国著名诗人金城行活动在西北书城举行。国内著名诗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刘立云,著名诗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云南省作协副主席海男,著名诗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授、湖南诗歌学会副会长张战分别为到场文学爱好者讲述了如何创作出好的诗歌,并讲述了他们的读书故事、推荐好文好书,分享阅读的乐趣、感悟与收获。

  刘立云:诗歌最重要的就是真诚

  刘立云说,我一直对兰州这座城市有着一种好奇,因为这里盛产诗人,全国知名的诗人。我很想知道诗和这块土地有什么关系、兰州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东西、诗人对兰州意味着什么?经过我的思考我认为诗人就是兰州这座城市的‘钻石’,他们为兰州这座城市带来了精神的财富。我也决定这次给兰州写的诗就定名为《钻石》。”

  如何创作出好的诗歌是不少文学与诗歌爱好者一直面临的问题,刘立云觉得,诗歌最重要的就是真诚,没有真诚诗歌是不可能感人的。现实生活中,只要你的思维正常,具备复述事物的能力,那么你就具有审视事物能力,发现进而描述美的能力,只是表达方式不同罢了。美国大诗人惠特曼清楚地阐释了这一观点:我们之所以需要诗人,是希望他能比一般人站得更高,能从美的生活中发掘美的灵魂,以此沟通现实与灵魂的道路。

  张战:写诗的人,必定是一个深深热爱生活的人

  张战说:“我写诗的时间都特别短,因为平时的我在家中其实就是一位家庭主妇,要关心柴米油盐酱醋茶,真的没有很长时间去思考和揣摩诗歌的创作。但同时我的诗歌创作的灵感来源于生活,一个写诗的人,必定是一个深深热爱生活的人,他会热爱自然和身边的人,爱人生的辛酸苦辣——这一切永远牵动着诗人的心,也会使他们的心变得非常敏感,并使之思考,生命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过怎样的生活。他们会被美的力量击中,然后去享受被击中的晕眩。这种幸福或是痛苦、忧伤。这首《陌生人》就是我在15分钟的时间里写出来的。”

  张战在分享了诗歌创作的心得之外,也非常赞同“阅读是必不可少”的观点。张战认为给孩子选书一定要适合他们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并且一定要顾及到孩子们的兴趣。同时书的内容可以有一定的前瞻性,不要害怕孩子暂时读不懂。因为这些书未来一定能给孩子带来好的影响。”张战说。谈起对兰州的印象,他说:“这是我第一次来兰州,第一感觉兰州是个非常好的城市,街道很整洁,到了晚上灯火璀璨,真的很美。”

  海男:放下手机开始阅读

  当天诗人海男首先为到场的文学与诗歌爱好者朗读了一首自己的作品《在我躺下前请为我管理好栅栏》。她希望现在的人们应该放下手机重新开始阅读。海男对于阅读的热爱,源于11岁时的一个“偶然”,当时的她在哥哥的床下发现了一个纸箱,打开一看居然是满满一箱的书,一箱课本以外的书,正是从这箱书开始,海男开启了“阅读模式”。早年的阅读习惯一直延续了下来,尽管已是知名的作家和诗人,但海男仍保持着每天阅读的习惯,“一般都是上午写作,下午读书。人类的书是很辽阔深邃的,每一本书都会给你带来一种想象力。特别是作为一个写作者,要了解世界,读书是最好的途径。而其实,要想写出好的诗歌,阅读是必不可少的。读书是很慢,但正是这种慢,会让人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有很多不同的感悟和收获,而这是电子产品所给予不了的。玩手机屏幕的世界,将使一代人失去辞典、书写……同时也将失去笔录的古老传袭,对此,我忧伤无比……”海男说。

  于坚、梁晓明:

  兰州诗坛有魅力活力想象力

图为于坚、梁晓明在分会场。图片来源:兰州日报

  1月5日,“写一首情诗给兰州”全国著名诗人金城行——诗歌进校园“诗与远方”活动在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举行。著名诗人,云南师范大学教授,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于坚,著名诗人,《诗江南》杂志主编,《人民文学》新中国成立45周年诗歌奖获得者梁晓明做客师大附中,畅谈心灵感受分享诗歌之美,来自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和诗歌爱好者参加了本次活动。

  感谢兰州这座城市的“恩惠”

  “一个南方人,在这个寒冷的天气,零下十几度的天气里,瑟瑟发抖,但是我还是要来。”在谈及此次的金城行时,于坚坦诚,一方面是为那一碗伟大的牛肉面和黄河而来,但更重要的则是因为曾经的那份“恩惠”。上世纪80年代,还在读大学,初尝写作的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作品该往何处投稿,就在这时,一份来自兰州的文学刊物《飞天》进入了他的眼帘。“那时候《飞天》有一个专门刊登全国大学生诗歌作品的栏目‘大学生诗苑’,我把自己的作品寄给杂志社,结果很多都得以刊发,那段时间可谓风光一时,也让我在大学生之间有了一定的影响。”在于坚看来,当时对自己帮助最大的还要属“大学生诗苑”栏目的编辑张书绅老师。“一个时代不能仅仅有作者,不论作者再怎么写,如果没有慧眼识英的编辑,那些深藏里面的作品也不能出来。把诗歌作品装进信封,撕掉信封一角,就可以免费寄出,而张老师在堆积成山的作品中细心挑选,最终选出刊登作品,这在如今都是很难想象的。”

  除了《飞天》,在那个时期兰州还有一份非常了不起的文艺理论刊物《当代文艺思潮》,也同样引领了当时文艺界的思想,还有此后的《读者》,在于坚看来,兰州诗坛是个有魅力、有活力、有想象力,思想非常解放的地方。“从最初的《飞天》、《当代文艺思潮》再到《读者》我的很多诗歌作品都在这些刊物上发表,而我没有见过张老师,也不认识其中的任何一个编辑。这说明兰州具有非常古典的文化风气,这里只认作品,不认作者,我真的非常感激兰州。”

  诗歌其实无处不在

  活动中,于坚和读者分享了自己的诗歌作品《鳄梦》、《一只蟑螂》,梁晓明则向读者朗诵了自己的三首短诗《风铃》、《大雪》、《以后》。朗读中,两位诗人要求把自己的诗歌作品用头音译的方式展现给读者,因为在他们看来,诗歌是用汉语来写成的。这种语言只靠听是不行的,汉语的朗诵,永远不能离开他的字,如果只是用声音来呈现诗歌的话,很复杂的诗歌听众都不甚了然。“汉语让兰州人讲的话,昆明人根本听不懂,黄河以北的人讲话黄河以南的人听不懂,但是我们都在汉字的保护下,这便是我们文学的魅力。”

  在谈到本次的主题“诗与远方”时,梁晓明称“我是杭州人,可以说兰州对我而言就是远方,同样对于兰州来说,杭州也是远方。其实诗就在大家的身边,就在脚下,在我们呼吸的空气里,甚至可以是我们所吃的兰州一碗牛肉面,云南的过桥米线,南方的鱼里。真正的诗歌是生命,每个人生命是不一样的,正因为如此,每个人写的诗也是不一样的。只在于你是否能够看到它。”于坚则认为,诗就在当下,就在此刻,大家通过诗可以在人生中保持一种超越性,一种值得赞扬的美,通过诗你不会在乎物质的东西,不会患得患失,通过诗可以让你看到自己生活的意义,从而热爱生命,这就会使得你不论在顺境还是逆境中都会保持一种温情。

  商震、张执浩、泉子、李寂荡:

  品味诗生活诗情溢兰州

图为商震、张执浩、泉子、李寂荡在分会场。图片来源:兰州日报

  在诗人眼中,兰州牛肉面也飘着另类“诗意”。著名诗人商震、张执浩、泉子、李寂荡四人互相指着对方说:“他吃了两碗。”引发全场笑翻。1月5日,“写一首情诗给兰州”活动第九分会场在兰州广播电视台演播厅举行。

  上午10时,慕名前来的百余位诗歌爱好者坐满大厅,聆听商震等四位诗人品味诗生活,溢情话兰州。“写一首情诗给兰州”融媒体特别节目“兰州的诗意——‘写一首情诗给兰州’的文化意义”在这里举行。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文朋诗友们敞开心扉,就写诗、读诗、领略诗生活进行了深入探究。当日场面异常活跃,大家在灵动的诗句里,度过了美好的一天,其乐融融。

  四位著名诗人中,商震为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张执浩为鲁迅文学奖得主、泉子为《诗建设》杂志主编、李寂荡为《山花》杂志主编,四位诗人都是站在时代前沿的诗歌大咖,国学沉淀深厚、情怀激荡达观,台上论诗,每人都从各自的感受点出发,抒发出对美好兰州的认读,近距离审视了兰州——这一座西部城市的独特美、新繁荣、大远景。

  商震说:“兰州的上空,飘荡着浓浓的诗情。”张执浩说:“本土的每一位诗人,心中都有草木之心,我手写我心。”泉子说:“西部,令人神往。兰州,是梦中丝路的驿站。”李寂荡说:“所谓的文学创新,就是变化,是每个人对共性彻悟后的差异化表达。”台下观众掌声不断,纷纷互动。诗歌爱好者阎彬、谢瓅、舒馨、赵刚等先后登台朗诵《兰州拉面》、《科学路》等诗篇,引发满场共鸣,一瞬间鸦雀无声。在校学生卢熙瑶、张琪彗说,现场感受到的诗歌魅力,很震撼。

  叶舟、朱零:

  兰州的历史细节显现诗歌传承

图为叶舟、朱零在分会场。图片来源:兰州日报

  1月5日,大型创作采风交流活动“写一首情诗给兰州”走进广场书城。本次分会场的主题为“诗歌版图上的兰州”文化沙龙活动。原定活动开始时间为早上9时30分,9时刚刚过,诗人叶舟和朱零就已被热情的读者和记者的长枪短炮围绕,问询有关此次大型诗歌交流活动以及其新近出版诗歌集《诗般若》的情况。

  “无论什么年龄、性别、文化背景,我认为一个人一生中一定要读诗,因为诗歌是最具灵动、形象,最能赋予生命澎湃豪情的一种文学类别,诗歌可以让人对语言产生一种初恋般的感觉。诗歌摒除格式化的东西,带给人意料之外的贵族般的享受。”著名诗人,甘肃省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叶舟给年轻读者这样建议。

  曾经的著名记者范长江描写兰州的一段话这样写道:“躺在筏子成堆的货物里,轻翻书卷,目光平稳。”这是曾经的兰州,是兰州的历史的细节。关于兰州的写作缺少不了这些历史的细节,写细节一定要准确,要忠诚于自己的感受,忠诚于自己的眼睛。“有些写作是哈哈镜里看兰州是不对的,这是一个人的写作态度。”

  关于忠实自己,著名诗人,《中国校园文学》主编朱零这样说“写作态度决定一个作家能走多远,在创作道路上有多少的时间和生命挥霍,如果写作不忠实于自己,不忠实事实,最终会被同道和时代抛弃。”就像写兰州就要理解兰州的牛肉面汤的味道、面的味道,忠实于自己内心的感受。

  刘汀、谷禾、哨兵:

  文化兰州与诗歌撞出火花

图为文学爱好者踊跃发言。图片来源:兰州日报

  1月5日上午,作为“写一首情诗给兰州”全国著名诗人交流活动的分会场,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主办,全国文学报刊联盟指导的兰州市文艺创作骨干培训交流活动在宁卧庄宾馆举行。著名诗人、《人民文学》杂志编辑刘汀,著名诗人、《十月》杂志诗歌编辑谷禾,著名诗人、《芳草》杂志副主编哨兵三位嘉宾应邀到场,分别就《诗时史事——想象一首诗的四种方法》等不同的话题发表了精彩的讲话,为到场的本土作家及文学爱好者们分享了他们从事文学创作多年来总结的金玉良言。

  “零距离”叩响“殿堂级”刊物的大门

  “今天对于兰州来说是很不寻常的一天,国内多名一流诗人、大刊编辑齐聚兰州,在黄河两岸不同的地方展开了‘写一首情诗给兰州’的文化惠民活动。”主持现场活动的省文联副主席,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汪小平表示:“甘肃作为诗歌的码头,从‘九叶派’诗人唐祈,诗人闻捷、汪玉良、高平、赵之洵、林染的驻守再到今天‘诗歌八骏’以及90后诗人在国内诗坛的频频发声。甘肃诗人,一直都以饱满的状态、怀揣着火热的诗心在这片土地上以诗起舞。”

  他说:“《人民文学》《十月》《芳草》都是国内作家心中‘殿堂级’的刊物,今天荣幸邀请到这3位名刊编辑,为我们分享了创作、刊物用稿以及诗歌的丰富话题,为本土文学爱好者们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了珍贵的创作经验和新的思路。尤其是,三位嘉宾精彩发言中蕴含了他们多年来总结和领悟的文学真谛,这必将为这座城市带来更加热烈的创作激情。”

  近年来,兰州市文联在省市部门的帮助下,对本土艺术的传播做了大量工作,可以说2018年收获满满。从“建国六十年兰州文学作品汇编”到“兰州市书法美术摄影作品意大利展”的成功举办、“一带一路”网络文学论坛、西部诗歌高峰论坛暨甘肃青年诗会、再到本土“丢系列”电影《丢羊》荣获国家最高奖项“华表奖”,这些瞩目的成绩彰显出市文联对发展和繁荣本土文学艺术的不变初心。

  嘉宾分享文学路上的苦乐酸甜

  这场交流活动以“中国文学名刊名编见面会”为主题,特别邀请了刘汀、谷禾、哨兵3位重量级嘉宾到场。他们面带微笑、侃侃而谈,围绕《诗时史事——想象一首诗的四种方法》、《从文本、用稿、编辑三者谈作品的发表》、《现代汉语诗歌的传统》3个主要话题,用最真挚的语言分享了多年行走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的苦乐酸甜。

  刘汀是第一个发言的嘉宾,他说:“对诗歌作品的误解都来源于立场、看法、眼光的不同,一部文学作品通过不同的角度所呈现的价值并不一样,所以作为写作者还要将视角延伸出去,去了解和明白为什么这部作品是重要的。

  谷禾的发言简单明了:“从写作上来说,要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精心思考,这样才能使作品体现出更加纯粹的价值。总的来说,一部文学作品对刊物的吸引力,还是要看从多大程度上呈现和反映出当下的生活,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引起读者更多的共鸣和感同身受。”

  龚学敏、霍俊明:

  凭诗歌厚度和兰州谈一场“恋爱”

图为龚学敏、霍俊明在分会场。图片来源:兰州日报

  倾心爱上一座城——写一首情诗给兰州。1月5日,《星星诗刊》的主编龚学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霍俊明两位诗坛大咖做客甘肃广电总台高清演播室《腔调》节目,与节目主持人从历史和现代、诗歌和民谣、网络文学和诗歌等多个角度一起畅谈了黄河远上——“写一首情诗给兰州”的文化意义。

  “到兰州来过很多次,每一次的感受都不一样,下了高速之后映入我眼帘的就是霍去病的雕像,一下子就把我对兰州的印象拉到了西汉那个年代,我认为历史是一个城市最好的文化和品牌。”在节目刚开场,龚学敏就表达了自己对兰州的印象,他认为给一座城市写情诗,历史和文化是最深厚的根基。当节目主持人问道,准备以什么样的手法为兰州写好一首情诗时,两位诗人笑称,“写一首情诗和写一首诗的概念完全不同,诗可以写兰州的变化,比较空泛,而情诗就要写最柔软的那部分细节,要仔细寻找兰州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再把它展开。我们觉得应该先和兰州谈一场恋爱,将最柔软、最真情、最私密的语言写给兰州。”

  在持续一个多小时的访谈中,两位诗人用精彩的阐述为在场观众奉上了不同寻常的诗意世界,他们不仅分别谈到了对兰州的印象,还从历史和文化、诗歌和情诗、诗歌和甘肃民谣、甘肃的诗人和诗歌、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文学对诗歌的影响等诸多方面阐述了深刻独到的见解。对于新媒体环境对传统媒体和诗歌的影响,两位诗人表示,诗歌在这场媒介革命中也有“获利”,传播方式的多元化让诗歌传播范围更广,但诗歌的标准化和经典化还需纸质媒介来完成。两位诗人还谈到,他们所了解到的甘肃的诗人投稿的数量和质量都很高,甘肃在中国诗坛上绝对可以称得上诗歌大省和强省,甘肃诗人的写作状态就像武侠小说里的郭靖一样“正”,踏实又扎实。

  娜夜、李宏伟、广子:

  青春写作奏响兰州激情

图为娜夜在分会场。图片来源:兰州日报

图为李宏伟在分会场。图片来源:兰州日报

图为广子在分会场。图片来源:兰州日报

  “写一首情诗给兰州”全国著名诗人交流活动5日开幕,在兰州城市学院会场,著名诗人娜夜、李宏伟、广子与两百余名师生一同探讨了“青春写作的人生意义”。

  上午9时30分活动开始,面对“青春写作的人生意义”这个主题,嘉宾们分别谈了各自的看法。

  李宏伟说:“说到青春,我想到的一个词是‘悬念’,青春最让我们激动的就是充满悬念,每个同学在走进大学时肯定都对自己有一个构想,而这个构想就是悬念,是需要大家为之努力的过程。我认为,在学习当中除了对知识的了解,应当从事写作,写作是对自身的认知,也许作品并不成熟,但却是你们自己对自己了解的过程。”

  广子认为:“我看到‘青春’这个题目后就想与大家探讨青春写作的困惑,我认为一是在青春时期不要过多写主题非常鲜明的东西,这样的东西会导致过早的概念化、模式化。二是不要过多的写爱情诗,因为我认为只有当爱情离我远去了才会有感受,但求爱的诗除外。三是不要写陌生的诗,这会限制大家的想象,不利于创作。”

  娜夜说:“我看到你们坐在下面,就想起我多年前也是坐在下面听老师讲诗歌,所以心情有些激动。刚才来的路上我给宏伟介绍,说黄河从兰州穿城而过,这在全国城市里都是少有的。你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如果阅读量够,就会热爱这座城市。我离开兰州后非常想念兰州,甘肃这片土地,有沙漠、有戈壁、有草原、有雪山非常丰富,趁着年轻大家应该多去看一看,这也可以让你们的青春过得有诗意。因此我个人认为,诗歌是青春的诗歌,很多爱是在青春和未知之间完成的。”

  近两个小时的活动完全不能满足现场学生与嘉宾交流的渴望,通过与嘉宾们的零距离接触,同学们有着极大的收获。尹棋宏是娜夜的粉丝,连他的毕业论文都是以娜夜的诗为主题的,他告诉记者:“我今天是专门来参加这次活动,我是一位青年写作者,写诗写了五六年,在大学也主编过刊物,对娜夜老师非常的尊敬,因此专门来到活动现场听她及其他两位老师的课,也与三位老师交流。通过交流,我对自己的写作方向有了认识,希望我以后能坚持写下去,向他们学习。”

  现场访谈:

  广子:

  第一次真正来到兰州,现在的兰州比想象中的美丽的多。

  活动非常特别,也非常有想法、很独到,众多嘉宾没有聚在一起“大家谈”,而是分成了十多个小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场所、不同的主题,就像是一位诗人在组织活动。

  兰州让我有了新的灵感,黄河穿城而过,黄河两岸风景如画,而且来之前收到了主办方给我的百合,让我知道兰州是国内唯一产甜百合的地方,这就让我对兰州产生了浓厚的诗意。来到这里,感觉兰州是非常适合滋养诗的土地,出了很多有名的好诗人,我一定会为兰州创作一些诗。

  李宏伟:

  虽第一次来兰州,但很亲切,兰州很长时间是中国文化比较核心的一个地带。我们以前读的书以及了解的人和事里,有许多都与兰州有关系。二是认识很多兰州的朋友,到这个城市会不自然的想起他们,这也增加了我的亲切感。

  黄河从城市中流过,我当时就想到兰州是以黄河为中心的城市,黄河就是城市的心脏。我们都知道黄河在中国人心中的意义,给兰州写一首情诗,也似乎是在为中华文明和文明的源头写一首情诗一样。

  娜夜:

  我们的城市地处西北,在寒冷的冬季有这么“柔软的一首情诗”让人心动,就像兰州一下打开了大门一样。一位朋友说他们的城市本来要策划一个“全球人给成都写一首情诗”,结果让兰州抢先了。这个策划特别好,我作为本土人也特别自豪。此外,我觉得这么多的名家来到兰州,这是我所见过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诗人聚集的盛会,一定会为兰州留下经典名作和传世之作。

  诗艺漫谈

  臧棣、沈苇:

  现代诗应该是“根”与“翅”的结合

图为臧棣、沈苇在分会场。图片来源:兰州日报

  “以诗会友,以梦为马。”文化温润城市,文明涵养生活。1月5日,新年伊始的《金城讲堂》迎来一个十分特殊的客人,诗人、北京大学教授臧棣和诗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沈苇。他们以《中国新诗百年漫谈》为题,回首当代诗林,聚焦新诗现状,结合各自对当下诗歌的基本观察和独到理解,和大家共同回味新诗的百年意蕴,给金城市民群众奉上精致丰盛的文化大餐。

  臧棣从新诗的语言,形式和标准三个方面阐释了他对新诗的理解:“不管古诗还是新诗,诗都透露着对生命的感怀,每个人根据对诗歌的理解自己做决定。不要把诗歌过于理论化,所谓功夫在‘诗’外,比如新诗代表人物胡适就是用现代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当然,新诗的现代语言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这需要时代和语言的不断发展才能成熟,但不能因此而拒绝和忽视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接着,臧棣从细节跟观众们展开来讲:“从形式和内容来看,我觉得现代诗更加关注自我和生命意识,关注从一点迸发出的精神状态和动态的悸动,而古诗更加强调天人合一,推崇一种静谧的意境。我觉得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褒古诗而贬现代诗的倾向,其实这两者本无可比性,且都要把二者放在相应的历史背景中才可以咀嚼和品咂。”

  “现代诗更加注重个人精神的歌颂与独特性的审美,这是我非常欣赏的。”他说:“换句话来说,古典诗歌整齐的对仗和韵脚也未尝不是一种‘美中不足’,将独特的生命觉悟在既定的格式里表达未免有些憋屈,因为这种形式更加适合托物抒情,而内心的撕裂和纠葛,甚至是‘审丑’的题材并不太适合去表现。所以,我倒觉得新诗不被形式所束缚,更加兼具文化的多样性。因此,作为读者应该以一颗包容之心去看待新诗。”

  “对于西部我有着独特的感情,作为一个地道的南方人,我却在西部生活了数十年。”沈苇的发言饱含着对这座城市的情感:“很多人认为新诗远不如古体诗,其实时代在发展,当下人们生活经验的复杂性也许是格律难以明状的,但是古人的情怀虽然遥远,但也在身边,所以我提倡‘综合书写’。虽然古诗与现代诗看似不同,但内在筋骨和血脉没有断裂。”

  “今人也不必刻意模仿古人。”他一边说一边举了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有人问贤者,为何人在大地上各走各的路,各有各的方向,看起来并不一致。贤者说,大地是船,往一个方向会翻船。所以我认为,现代诗应该是‘根’与‘翅’的结合,既能掘地三尺,又能一飞冲天。不管是远方的和切身的,抑或是现代的和反现代的,我认为综合和圆融非常重要。所以,我建议现代诗人要做一个‘此时此刻’的诗人,抛弃桎梏。”

  两位嘉宾发言期间,现场不断响起热烈的掌声,围绕“百年新诗”这一主题,臧棣和沈苇都结合自己的思考和主张,讲述了十分新颖的观点。同时,他们还对当前诗坛热闹而诗歌逐渐“边缘化”的现状,进行了客观、独到的分析,让观众对新诗的发展脉络和创作方向有了比较清晰深刻的认识。

  “回眸百年新诗,甘肃虽然地处内陆,但从新诗开始以来,陇原诗人就从未缺席,甚至站在中国诗歌版图的中心地带发声。”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朱建军是会场主持人,他感慨的说:“今天的这场讲座,给我们理解、欣赏百年新诗开拓了全新的视野,也为新诗爱好者创作诗歌提供了可参考的路径,启迪我们要拥抱伟大时代和幸福生活,把诗歌的基因和记忆融入城市生活,让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金城更加诗意迷人,也让新诗在兰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继续举办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听到这样精彩的讲座,让文化丰富我们的生活,让文化提升城市生活的品质。”

  李琦、胡弦:

  青年学生要过有诗意的生活

图为李琦、胡弦在分会场。图片来源:兰州日报

  1月5日,“写一首情诗给兰州”全国著名诗人金城行——诗歌是对青春的奠基主题活动在文理学院举行,当代著名诗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琦、胡弦两位诗人与文理学院的学生进行了交流互动。两位诗人提倡青年学生感受生活之美,过有诗意的生活。

  当日,李琦与胡弦两位诗人分别进行了主题演讲。胡弦老师在演讲中表示,在学习看一些闲书的时候可以多去感悟书中的人物和事。通过书去感受这个世界,这个感受是人生中最美的感受。不管是旅行,还是学习,对美的感受都是很难得的。因为诗歌就是美,有时间可以去做一些有意义的工作,写散文是渗入诗歌创作的基础。他现在重新看课本感觉就不一样,过去对文章中美好的事情没有感悟到,过去都是为了考试,忽略了美。人对语言的感悟也是需要适当的年龄段,所以诗歌就是对青春的奠基,奠基所获得的力量会伴随你的一生。今后做任何一件小事情,都会向有诗意的方向去发展。过一种诗意的生活。

  李琦介绍了自己大学时代的诗歌生活,人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对自己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塑造心灵最好的方法就是追求一切美好的事物。很多从事文学工作的人,都会理性地回味自己青春岁月。她在13岁的时候还在哈尔滨生活,她看到了很多社会的现实,读过普希金的书籍后,感到了文学中的爱情、友谊非常美好,从那时开始,自己与诗歌结缘。现实其实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是不够的,诗歌的世界是另一个精神世界,是文明、美好的一个世界。李琦用很多自己生活中的事例,或者自己读过的书籍中的片段来阐述诗歌对一个人的影响。青年人要对诗歌,对美好生活有一个自觉的追求,美好的诗歌对心灵有塑造的作用。

  在互动交流中,现场的大学生提问两位诗人,青年人如何保持创作的激情和热忱。两位诗人互动中表示,有一颗诗心,就能从平常的生活中看到新鲜有趣的东西。所以,朱光潜先生说:“诗人和艺术家的眼睛是点铁成金的眼睛。生命生生不息,他们的发现也生生不息。”

  李元胜、梁平:

  放眼风物皆成诗

图为李元胜、梁平在分会场。图片来源:兰州日报

  1月5日,写一首情诗给兰州全国著名诗人交流活动之诗歌进校园走进甘肃农业大学,著名诗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重庆市作协副主席李元胜,著名诗人、成都市文联主席梁平围绕自然与诗歌这一主题,与主持人及现场师生开展交流讨论。

  “大家都知道您有一本书叫《昆虫之美》,可以说是惊艳之作。您能谈谈这本书与诗歌创作的关系吗。”当主持人提到这一问题时,李元胜微微一笑,有些动情地说:“当时由于身体原因,给自己安排了这样一个野外考察的课题,实际上我对生活是一个非常不钟情的,但也可以说是一个过于钟情的人。我有很多爱好,我做所有事情都力求做到最好。比如我爱昆虫,就要把昆虫研究透,比如我爱摄影,就要把这技术给玩转,比如我最近爱种植物,就要搜集各种各样的植物,并且把它们都养好。这样一来,我给人的感觉就是什么都会,其实这些都是我的爱好,我只是尽力做到最好,玩透了而已。也出于这种原因,加上长期写诗,就对生活怀有一种本能的敏感。但诗人不是在生活中寻找诗意的感受,而是在生活中压抑这种感受。因为一个人写诗时间长了,身边的万事万物可能都会让其诗兴大发,只有压抑这种感受,让那些当时以为是灵感的感觉被压抑住,而那些不得不抒发的情感在这种压抑的过程中不断积淀,然后迸发出来,这样才能写出自己内心想要的东西。诗心其实就是好奇心,只有对这个世界感兴趣了,才能让生活变得丰富、乐观和精彩。”“现在回过头来看,亲近自然与诗歌创作是紧密关联的,可以说,自然是诗歌的出发地,大自然各种有趣现象为当代诗歌的创作提供了技巧和素材。”李元胜说。

  “作为诗歌创作,如何下手都不会错,但一定要先把它写出来。”当主持人提及对热衷于诗歌创作的年轻人有那些建议时,梁平直截了当地说。梁平认为,对年轻作家来说,不能强求他能获得所有人的赞赏,不能强求他的写作已经完美无缺,而是要表现出青春的活力和别人不具备的独特个性,以及足够的写作潜质。有些年轻诗人容易局限于自己的小感受、小灵气、小碎片、小精致里。感觉他们面对更广阔的生活体验和生命经验,还欠缺一种进入诗歌的能力。我希望能够在年轻人的诗作中看到诗歌里的重量。作为一个优秀的诗人,怎样从“我”到“我们”的关注和洞悉,就是一种视野的丈量,情怀的丈量。

  “一碗拉面的兰州,油泼辣子的兰州,董小姐兰花指上的兰州,老娜小老王骨子里刻痕的兰州……”当甘肃农业大学老师张晖朗诵起梁平本次来兰州写的诗歌——《我也想兰州》时,诗人细腻的笔触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同深受,赞叹不已。活动在李元胜的诗《雨林笔记》悦耳的朗诵声中落下了帷幕。(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伍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