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资讯 > 要闻 > 正文

[改革开放40年]兰州:40年前购物全凭一张“票” 40年后多样消费“扫一扫”

发表时间:2018-07-16 来源:兰州文明网

  兰州购物方式的40年变化:从“一张票”到“扫一扫” 从供销社到大商场

图为2004年,兰州市民在一家超市内抢购商品。  陈功章 摄

  图为兰州市民在品牌专卖店选购服饰。  陈功章 摄

  提起“粮票”,很多年轻人对它已十分陌生,但凭粮票、油票、布票去供销社购买生活必需品,却是老一代不能忘怀的记忆。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普通人经历了从到供销社“凭票购物”,到超市选购,再到网络“淘宝”的消费经历,现如今,又进入了扫码无现金支付时代。在这40年里,兰州人们购物方式的变化,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百姓生活的变迁。

  购物全凭一张“票”

  走进新时代,各种购物票据早已远离人们的生活,但对许多曾亲身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来说,“粮票”这个词带给他们的除了感情复杂难以言表外,还有蕴涵其中的苦涩和辛酸、沉重和无奈。

  “生活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都有这样共同的记忆,吃饭要有粮票,买油要有油票,穿衣要有布票,这些票据成了‘第二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从小在兰州市榆中县长大的冯建华说。

  当时,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生活必需品进行统购统销,农民要想购买生活必需品不仅需要凭票购买,而且只能通过供销社,供销社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牛”单位。“当时就盼着能认识供销社的职员,这样能早些知道一些走俏的东西什么时候到货,就不用去排长队了。供销社职员、百货公司的售货员在当时都是很吃香的职业。”冯建华说。

  “改革开放前,生活必需品都是按人头分配,每人每月30斤粮票,其中30%还是粗粮,当时就是一些玉米面之类的;每人每年1丈布,物资紧缺的那几年只有3尺;当时的煤油、碱和白糖都特别紧张,一个季度每个人才分1斤白糖。”在冯建华的记忆里,那些票据在当时物资紧缺的情况下其实比钱更有用,因为有钱也买不到想要的东西。

  冯建华说,就是到了1985年、1986年的时候,虽然一些生活必需品不那么紧张了,但是像电视机、缝纫机、自行车这些东西还是稀罕物。“家里那台14英寸的黄河电视机还是我哥哥从陕西的厂家买回来的。”

  计划经济时代,物品奇缺,求大于供,只能采取凭证分配的办法。从1954年中国实施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后,1955年到1982年共印制了9种年版33枚全国通用粮票,不论走到什么地方,都可以用粮票购买粮食用品,其中还包括食用油。若要出差或探亲,一定要用地方粮票换上一定数量的全国粮票才能出门。

  此外,还包括肥皂、布等,布用布票,肥皂用肥皂票,糖用糖票,除了自来水不用票,凡是生活用品几乎全部用票。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期,粮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无论买面条或其他粮食成品,基本上都不再使用粮票了。1993年全国取消粮食定量供应,在五十年的风雨历程中,粮票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退出了社会大舞台。粮票的废止,反映了中国从物质短缺时期迈入了物质丰富时期,是经济体制的一次成功转身。

  商场超市成为消费“主阵地”

  今年33岁的林国华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粮票在他懂事的时候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他告诉记者,小时候买东西都是去街边小商店,里面虽然不大,但是有很多自己想要的东西。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第一次听大人说市里有了“超市”,里面的东西可以随便挑,挑好再去付款,当时年幼的他心里一直在琢磨“超市”到底是什么样的。

  根据有关调查,1990年以前的零售业态一直处于以大型百货店为主体的单一业态阶段。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流通领域进入买方市场开始,这种局面慢慢被打破。丰富的消费品使得供不应求的市场状态几乎绝迹,市场上绝大部分商品都处于供过于求状态,剩下一少部分商业也基本上处于供求平衡。

  “没过多久我们家附近出现了第一家‘超市’,但依现在的标准来看,也就是比一家便利店稍微大一些。但当时到里面一看,果然和以前自己钟爱的商店不一样,商品种类不仅名目繁多,而且自己可以在里面自由地选择商品。更令我高兴的是超市里的商品一般比商店的要便宜,这对每个月只有几元零花钱的我来说真是天大的好消息。”林国华告诉记者。

  1994年,经当时的国家商贸委批准,兰州市率先在全国进行建设商贸中心的试点,逐渐形成了西关什字、南关什字、东方红广场、铁路局等消费网点。兰州市城关区西关什字是人们公认的黄金宝地,其核心张掖路自古以来兴旺繁华,2006年张掖路步行街建设项目为人们呈现了“兰州第一街”,并奠定了“休闲购物、享受生活”的商业基调。目前,亚欧商厦、西单商场、新世界百货三大巨头挺立,再加上永昌路服饰一条街、陇西路古玩一条街以及有相当历史的城隍庙,使得西关商圈已成为兰州最大的卖场。

  “兰州的超市越开越大、越开越多,拿着篮子在里面轻松地选购不再是什么新鲜事。现在大家买一些日常用品也都愿意去超市,不仅选择余地大,而且质量有保障。超市已成为人们购买日常用品的‘主阵地’。”林国华说。

  兰州市统计局今年4月公布的《2017年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兰州市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8.72亿元,比上年增长7.6%。正如人们所感受到的, 兰州市的零售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期国营商业一统天下,到今天各种所有制、投资主体和业态的多元化,使得兰州零售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网络“淘宝”成为购物新选择

  随着时代的发展,超市也不再是唯一的购物主流场所,通过网络,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购买到自己心仪的商品,网购物美价廉、方便快捷等优势,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90后的赵诚就是网络购物的坚定簇拥者。

  “现在无论吃穿住行,想要什么应有尽有,点点手指都能解决。”在赵诚眼里,逛商场是件很累人的事情,而网络购物直接把需要的东西送到自家楼下,省心省力。

  伴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人们网络消费的选择也趋于多样化。“以前网购大都买衣服,现在许多快递隔天就能到达,吃的喝的都可以在网上选购。”赵诚告诉记者,今年夏天家里的饮料啤酒就全部是在网上购买的,不仅有周围便利店没有的饮料品牌,而且价格更便宜。

  赵诚的想法代表了现在许许多多网购一族的心声,在今年电商6·18年中大促中,京东数字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甘肃省京东平台累计下单金额达1275亿元,冲顶新高。

  根据今年6·18京东全球年中购物节期间的统计,甘肃消费能力最强的城市是:兰州、天水、庆阳、白银、酒泉。嘉峪关市在今年的大促中同样表现亮眼,是省内消费金额增长冠军,同比增长52%。根据数据,甘肃用户的年轻化趋势愈加明显,95后年轻人占25%,女性用户占比在全国排名第八。

  虽然网络购物存在诸如网购商品的质量问题、个人信息有泄漏风险、缺少直接购物体验、不能进行试穿试用等弊端,但赵诚认为,这是新兴事物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现在随着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网络购物环境不断完善,既可以解决网络购物发展的瓶颈问题,又可以解决消费者的权益问题,从而让网络购物更快更好地发展下去。

  “扫一扫”开创未来市场

  除了购物场所的不断丰富、变化,人们购物的方式也在新技术的引领下发生了悄然的改变。

  “你好,我要一碗牛肉面再加一份肉。”今年在兰州上大四的王伟文买完午餐后,直接拿出了手机,打开微信“扫一扫”完成了整个支付流程,中间没有出现任何现金的身影。

  王伟文告诉记者,自己和周围同学现在出门已经很少带钱包了,从和同学聚餐到买一瓶矿泉水,都可以用移动支付来解决,现金已经变成了手机中显示的一串数字。

  对很多人来说,如今在便利店、超市或者餐厅、商场里拿出手机来进行支付,似乎已司空见惯。但如果回看移动支付的发展历史,把目光放在5年之前,所谓移动支付仍很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其实,早在1993年,国务院便启动以发展电子货币为目的的金卡工程。2002年3月,中国银联成立,意在实现银行卡全国范围内联网通用,使得异地跨行的网上支付成为可能,中国真正的清算体系建立了起来。正是因为这些基础性建设,让未来移动支付的飞速发展成为可能。

  时间来到2012年夏天,打车软件出现了。打车的小额、高频场景与支付宝二维码支付形成契合,成为扫码支付最先普及的领域,之后,微信支付的二维码支付也借由打车软件进入市场。

  自此,伴随着智能手机、4G和WiFi网络的普及,移动支付开始以摧枯拉朽之势改变着人们的购物习惯,让人们摆脱现金的束缚,进入“无现金”社会。

  虽然和许多新生事物一样,移动支付的风险呈现出隐蔽性、复杂性、交叉性等新趋势,尤其是移动手机端的账户盗用和欺诈屡有发生,给用户资金造成一定损失,但这并没有阻止移动支付在提高安全堡垒后继续融入人们的生活,随着指纹、刷脸、虹膜、声音、指静脉等生物识别技术的成熟,密码本身都快要过时了。

  “在中国的大城市,几乎人人都用智能手机支付购买一切东西。在餐厅,服务员会问你用两种智能手机支付手段中的哪一种:微信还是支付宝?现金支付是第三种选项,且可能性很小”。

  “正如十年之前,很难想象手机支付如此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或许再过十年,今天的主角都会成为历史,新的势力早早站上了风口。”学习计算机专业的王伟文相信,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手段的进步,我们的购物方式在未来仍会发生改变。(甘肃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徐春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