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研究 > 正文

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论断

发表时间:2017-10-30 来源:兰州文明网

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论断

中共兰州市委党校副校长、副教授  李一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也是一个重大科学论断。这一科学论断为新时代谋划发展、推动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论断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意蕴深远。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内涵深刻,意义非凡。充分彰显了我们党推动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的理论品格,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提供了基本依据,为做出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大势的重大决策提供了根本遵循。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判断,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主要问题。这一关系全局的重大科学判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新时代谋划和推进新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有助于党和国家更加全面分析和把握多方面、多样化、个性化、多变性、多层次的人民需要,对于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各项需求,与时俱进地研究分析人民群众需要的时代特点和演变发展规律,制定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的重大科学论断,是我们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方面的结合上,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全面思考而得出的正确结论,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和坚实的现实基础。

  从理论上讲,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切合实际的运用。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社会同自然界的运动发展一样,也是由众多矛盾构成的,社会主要矛盾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事物的主要矛盾不是一成不变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当次要矛盾逐步发展,量的积累达到临界点之后,就会形成质变,次要矛盾就会转化为主要矛盾。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深刻分析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运动发展的状态和趋势,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作出了科学论断,是我们党实事求是、永葆创新活力的重要体现。

  从实践上讲,它是我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呈现。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使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与此同时,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总体上实现小康,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人口完全脱贫。当基础性、主体性的物质文化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在落后的社会生产基本解决之后,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我国发展起来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而发展起来后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这些客观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决定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重新定义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新期待的正确把握;是对社会变迁的正确把握;是对“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的正确把握。我们必须紧紧围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状况及其特点,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把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和工作重点,着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施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美丽中国,从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新的征程上,坚定不移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