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物件·大变迁”  兰州晒 > 听兰州人讲改革开放40年的故事 > 正文

[改革开放40年]结婚必备“三大件”四十年里“多级跳”兰州市城关区商业精彩变迁

发表时间:2019-01-09 来源:兰州文明网

结婚必备“三大件”四十年里“多级跳”

从消费看兰州市城关区商业精彩变迁

  结婚对于每个人是大事,彩礼嫁妆更是不可或缺。上世纪70年代,结婚的“三大件”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到了80年代,结婚要求更上一层楼,得有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新“三大件”;进入90年代,结婚必备“三大件”变成了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等首饰;跨入新世纪后,特别是近些年,家庭消费随科技发展水涨船高,结婚标配“三大件”虽无公认版本,但说的最多的当数“房子、车子、票子”,尤其是房子更是重中之重,如果没有一套像样的大房子,结婚日期可能就得推一推了。

  不同年代结婚“三大件”的变化,反映的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消费观念的变化,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商业发展变迁的缩影。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浪潮中,城关区和全国大多数城市一样,商业也经历了由弱到强的变迁。四十年改革开放,使市场供求格局和流通主体发生了重大转变,推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从以物质消费为主转向了享受和发展型消费领域,促进消费品市场日益升级繁荣,全区商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

  商品供应不足购买都得凭票

  改革开放对百姓最明显的影响,莫过于对生活衣食住行的影响。这些百姓过日子的生活必需品,反映的是消费和商业繁荣程度。但是在改革开放前,由于国家百废待兴,城关区同样不例外,商贸经济还很落后,不仅市场体系单一,商品供应严重不足,且生活需求缺口大,因而对各类消费品,只能有计划的供应,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居民消费实行票证制,计划调拨、统购统销。也就是说,购买生活所需的物品,不光得有钱还得有票,比如说粮油肉和鸡蛋、烟酒、肥皂、火柴、布等生活必需品票证。在当时买生活必需品,即使有票也是限量的,别说结婚“三大件”:自行车和缝纫机、手表等贵重物品,不但一票难求,想买到不容易。流通领域的消费品管死了,居民消费只有吃穿用烧等生活消费品,加之居民收入不足以及市场供不应求,严重制约了商业的发展,商业设施在当时以菜市场、百货商店和粮油店等为主。1978年,城关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474万元。

  市场改革推进消费初次升级

  上世纪7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在中国拉开大幕,犹如春风一般给商业发展、消费品的丰富注入了活力。随着市场改革推进,管理体制有所变化,消费升级初次形成。城关区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率先在农村开启改革序幕,逐步开放农副产品市场,城乡集贸市场迅速复苏。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乡镇企业和城市集体工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各类商品市场初步发展,供应市场的商品品种和数量随之增多,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缺口基本得到满足,消费品市场也较改革开放前丰富多了。居民消费逐步从基本生活必需品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吃穿用烧等基本生活消费品在居民消费中占比开始下降,改革前老百姓结婚最喜爱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轻工业产品消费迅速上升,形成第一轮消费升级,购买结婚“三大件”容易多了。统计显示,1985年,城关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升到11309.16万元,比1978年增加10835.12万元,年均增长48.66%。

  市场机制形成消费二次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至上世纪80年代末期,市场经营机制形成,商品供应比较充足,消费升级二次发展。城关区商务局负责人介绍说,区域经济发展快慢与商业紧密相关,为加快商业发展夯实全区经济基础,城关区结合区情不断推进改革步伐,改变商业流通领域单一的经营机制,逐步建立起“三多一少“(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成分、多条渠道,少环节)的流通体制,将国营和集体、个体“三扇大门”一齐打开,促进商贸市场发生巨大变化。在以建设兰州商贸中心为目标,进一步发展私有经济的基础上,引进和建立起百货、专卖、仓储、便利等新商业形态,市场主体日益多元化,至90年代初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消费市场体系。市场上录音机和电风扇、洗衣机、彩电、冰箱、音响和相机等商品供不应求,形成了第二轮消费升级。城关区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1992年城关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到120782万元,比1985年增加109472.84万元,年均增长40.26%。

  市场要素壮大消费快速转型

图片来源:兰州日报

  经过20多年改革,到了新世纪初期,市场要素不断壮大,中端商品出现热销,消费升级快速转型。自1992年以来,不仅民营企业开始迅速成长,新的市场流通格局逐步建立,逐步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的流通格局,以及多档次和多结构、多形式商品市场体系,市场从单一业态向多业态发展,商品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城关区依托区位优势,以大商贸、大市场、大流通为目标,先后提升或建成了东部综合批发、张苏滩粮油、富星家具等综合和专业批发市场;建成亚欧商厦、国芳百盛、西单商场等一批现代化商贸流通企业,使全区的商品市场从小规模、低档次发展到大规模、高档次的市场群,实现由量的扩张到质的转变。固定电话、寻呼机、大哥大等率先进入城镇家庭后,移动电话、家用影碟机、家用电脑消费持续升温,消费升级快速转型。2002年,城关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到113.9亿元,比1992年增加101.82亿元,年均增长22.63%。

  市场管理规范消费阔步向前

图为超市蔬菜市场。图片来源:兰州日报

  自2002年以来的10年时间里,改革开放取得了更广泛的发展,流通领域也展开了全方位改革。也就是在这10年里,市场管理更加规范,商品档次大幅提高,消费升级阔步向前。对兰州中心区城关区来说,随着亚欧商厦和国芳百盛、西单商场、新世界百货、华联超市等一批大型现代化商贸流通企业的发展,引进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营造出更加优越的居民购物环境,商品流通业迎来了持续、稳定、全面发展和增长的阶段,推动消费品市场加速发展。具体表现在,这一段时期内,以汽车和通讯、教育、住房等为主导的享受型、发展型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以前人们结婚注重的“三大件”也没有了固定的说法,家庭建设也远远不止“三大件”,居民生活和消费变得更加多元化,这也直接反映出人们兜里的钱越来越多了,消费也越来越超前。根据该区发布的统计公报,2012年,城关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30.27亿元,比2002年增加316.37亿元,年均增长14.2%。

  市场体系完善高端商品涌现

图为城关万达广场。图片来源:兰州日报

  随着改革开放深化,市场体系更加完善,高端商品不断涌现,商品销售实现多元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消费市场改革持续推进,促进网络消费迅速发展,新兴消费模式层出不穷,个性化和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满足了广大消费者多元化需求。城关区商务局负责人介绍说,这一时期不仅高科技发展进入新时代,家庭消费随之向科技化和高消费迈进,最为显著的是这几年数字电视、平板电视大跨步进入居民家庭;以万达商业广场为代表的城市商业综合体,为消费者充分提供了娱乐购物和饮食条件,成为消费者一站式消费的好场所;网购成为年轻人的基本消费方式,微信支付已在小摊和小贩中实现。2017年,城关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9.23亿元,比2012年增加298.96亿元,年均增长19.5%;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为7.38亿元,同比增长20.9%;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餐费收入为0.43亿元,同比增长251.5%。

  业态更加丰富市场更加繁荣

  纵观改革开放40年,从凭票供应到买方市场,从肩挑手提到生活电气化智能化,从排队经济到网络消费,从计划经济到市场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转型升级,不断实现消费品市场跨越式发展、历史性突破,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起到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化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新业态继续快速增长,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市场发展的活力和后劲持续释放,消费将是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城关区正在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们追求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不断丰富,拥有更加美好的生活,成了更多家庭的向往。同样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面对消费市场的不间断升级,新兴业态的日新月异,消费需求多元化、商品供给多样化,城关区消费品市场将更加繁荣昌盛。(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伍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