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物件·大变迁”  兰州晒 > 听兰州人讲改革开放40年的故事 > 正文

[改革开放40年]兰州40年前保洁治安一人兼 40年后服务精细有温度

发表时间:2018-12-19 来源:兰州文明网

  社区篇

  看过《我爱我家》《闲人马大姐》的观众也许还记得,这两部反映市井生活的经典电视剧里,都出现过一个角色:居委会大妈。如今,那个戴着红袖章、东家长西家短、无所不知、保洁治安一把抓的“居委会大妈”,似乎已经淡出时代的视线。岁月流转,您现在还记得当年的居委会吗?还记得那个严肃、唠叨又热情的居委会“大妈”么?

  上面千根线,社区一根针。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城市空间的扩展和管理事务的增加,社区这个最基层的政府管理单位正悄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居委会到社区的变迁,从“居委会大妈”调解邻里纠纷到三维数字化管理,变化的不仅仅是名称,更是人员、设施、管理、服务的转化,浓缩出兰州“智慧城市”建设的坚实脚步。

  想当年:干得了保洁管得了治安

 

图为张掖路街道政务大厅为民服务窗口。图片来源:兰州晚报

  兰州市张掖路街道的杨阿姨,就是亲历“大妈时代”的一位“老居干”,今年46岁的杨阿姨说起这段经历很是自豪。上世纪90年代初,因为念过中专,识文断字,毕业后她和两三个年轻人一起分到了街道办上班,在街道算是积极分子、稀缺人才,写通知、贴标语、发放老鼠药、清理卫生、铲除小广告都少不了她。“那时候我们主要分为两个部门主持辖区的工作。一是现在所谓的城市管理,我们工作人员包区域去辖区单位走访,干的是联络员的活儿;二就是行政事务、管理居民,用我们行话说是‘下段’,走街串巷去居委会了解情况。”杨阿姨记得,不管是负责哪部分工作的同事,上班的常态就是戴着红袖章、手里提着笤帚、簸箕等劳动工具“下段”。

  除了“下段”,“杨阿姨们”还有好多杂事儿,头一件就是调解纠纷。“经常锅上正炒着菜呢,就有人上家来找,赶紧关了火就走。”杨阿姨处理纠纷的原则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今天有人吵架了,得去调解;明天有居民家漏水了,得去帮忙;后天有人在楼道里堆柴草,得赶紧清理……在一条街上住了半辈子,又是老大姐,街坊们挺给面儿,什么矛盾都能平息下来,就好像一个大家庭,居民不论公事私事,都找这个“大家长”……虽然每月只有80来块钱的工资,但杨阿姨干得挺带劲。

  现如今:办事更细致工作有活力

图为原贤后街居民委员会。图片来源:兰州晚报

  到了2000年前后,兰州市启动了社区工作体制改革,首次通过公开招聘选用年纪轻、学历高的人员到社区工作,在经济待遇上给予保证,到2006年底,全市1068个居(家)委会经过两次合并调整为336个社区,同时,社区服务的领域已经从传统的民政服务扩展到公共服务领域。

  年轻化,已是现在兰州社区工作者的一个特点。据统计,目前兰州市城关区各社区书记平均年龄仅为31.6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占到97%,“居委会大妈”这个词快要消失了。

  张掖路街道办事处书记刘丽萍干了一辈子街道工作,在她看来,居委会合并成社区后,规模比原来大很多,日常事务也更加繁杂,过去那种靠居委会主任及邻里关系来协调的工作模式也就不那么好用了。现在的街道、社区更像“小政府”,有自己的办事柜台,等着居民上门办事。因此,“年轻人毕竟文化素养高,搞宣传、发通知都用微信、微博,办事效率也高,现在电子化的办公模式,更适合年轻人,还是很认可他们的工作能力。”

  三维数字化:信息更完善服务更快捷

图为现山字石社区。图片来源:兰州晚报

  如今社区的办公条件也大有改观。原先的张掖路街道办窝在一间三四十平米的小平房里,现在搬到了楼房的办公室里,面积足有200多平方米。除了办公,还给居民留了议事、活动的空间。过去捉襟见肘的社区经费问题也解决了,财政每年都给拨付一笔公益金,用于社区给居民办实事。

  让“杨阿姨们”感观最大的则是数字化三维服务网的社区化运用。2014年,依托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兰州市将近郊4区、52个街道和383个社区合理划分为1482个网格,配备专职网格长和网格员,实行“定格、定人、定责、定序”,一个数百万人生活其中的城市,顿时变得眉目清晰。网格长和网格员通过手持PDA终端,对发现的问题和入户调查数据,及时上报上传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三维数字平台进行应对处理,使全市矛盾纠纷、信访案件、群体性事件、刑事治安案件、严重刑事犯罪、各类重大公共安全事故等得到有效控制解决。

  现在,张掖路街道办的每个社区入口处都设置了综合受理台,这里就是受理群众申请的地方,台上整齐摆放着一沓便民服务指南,里面清晰地写明了社区可办事项的所有流程和办理所需资料;一份份样表也放置在醒目位置,并注明了填写要点;一幅明确工作时限的办理流程图也贴在受理台后面的墙壁上。为了最大程度地方便群众,社区还推行了前台受理一口式、后台运转工厂式、服务群众全科式、区域管理网格式的一纲四目“社区治理模式”,变一人一窗只办一件事或一类事为进一扇门办所有事,受理群众所要办理的所有事项。

  除此之外,结合“智慧兰州”建设,张掖路街道初步建成了“雪亮工程”工作平台,并将其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度融合,促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智能化,破解“联网难”问题,实现了对“人、物、事”的有效管理。将三维数字信息平台信息资源和“雪亮工程”平台有效整合,辖区内515个公安监控探头和三维数字化监控探头组成了“空中网链”,对辖区内党政机关门口、学校、人流聚集场所等进行全天候重点监控。与之相应,平台工作人员实行全天候“无缝隙”视频监控,每隔一小时进行一次空中巡查,并结合巡查人员反馈,及时对辖区发生的大小问题进行指挥调度。因此,综治中心成了推动街道社会管理各方面工作整体开展的真正“中心”。据了解,自建成“雪亮工程”工作平台以来,已及时发现、处置火灾23起,安全事故1例,处理数字化案件812起。

  行事有温度:多了人情味暖了居民心

图为山字石社区综合性党群活动中心。图片来源:兰州晚报

  而说到社区给人的归属感和亲近感,居住在曹家厅社区的一些居民感触也很深刻。2018年9月17日,距中秋节还有7天,曹家厅社区里已是一派团圆喜庆的中秋景象:居民进行诗词“飞花令”比拼、体验南方中秋习俗“博饼”,在传统文化中寻找节日浓浓的韵味……大家欢聚一堂,互祝“中秋快乐!”共话“社区生活”。第二天,社区举办“邻里亲,中秋百家宴”的活动见诸报端后,更引得其他社区羡慕不已。“这样的活动真好!”“加深了街坊邻居的感情!”“应该多举办!”……一时间,社区中秋百家宴成为中秋前兰州人热门的话题。居民们突然意识到,自己对社区有种说不出的亲近感。

  而伴随城市化、市场化发展,诸如治安管理、居民社保、医保、低保、医疗、教育大量社会服务的功能,正一步步地下移到社区,社区已成为居民生活共同体的阵地,成为社会管理的前沿。翻开张掖路街道的《服务项目清单》,涉及共性服务、个性服务、特色服务3大类,其中,共性服务项目包括党建、政务、经济、民生、政法、城市管理、精神文明、社区管理8小类105项,个性服务项目有12项、特色志愿服务项目有2项,做细网格化管理、做活“党建+”服务。

  山字石社区就是张掖路街道网格化管理的一个“样板社区”,着力打造“党建+”服务品牌,建设了基层党建服务阵地、为民办事服务阵地、多彩文化服务阵地、健康生活服务阵地、金色夕阳服务阵地、助残关爱服务阵地、未来之星服务阵地、和谐家园服务阵地、社会公益服务阵地等9大服务阵地;设有多功能活动室、图书阅览室、书画室、健康小屋、青年之家、“萌芽之窗”未成年人活动室、“夕阳之趣”老年人活动中心等便民服务室,并充分利用楼顶区域,打造“绿色能量花园”,提供开放式的活动空间,让辖区内儿童、老人利用闲暇时间种植各类花卉、植物等,不但丰富了辖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更在喧闹的楼宇间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让居民足不出社区就可以享受到办事、娱乐、学习的各种便利。

  通过多年社区建设,兰州市基层管理实现了由被动应对问题到主动发现问题的转变,将各项服务送到居民的家门口,和谐社区建设稳步推进,社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基础作用更加明显。作为干街道、干社区的老人儿,杨阿姨说她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社区工作有大有小的变化,“但有一点,我觉得这些年始终没变,那就是服务老百姓的真心没变,希望这颗真心永远不变。”(兰州晚报)

责任编辑:伍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