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物件·大变迁”  兰州晒 > 听兰州人讲改革开放40年的故事 > 正文

[改革开放40年]兰州印记:一城山水一城歌

发表时间:2018-10-22 来源:兰州文明网

一城山水一城歌 

兰州市改革开放40年文化旅游业发展综述 

图为兰州城市夜景。 图片来源:每日甘肃网

  时间,记录了一切。

  改革开放40年,记录下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也记录下兰州蒸蒸日上的发展。

  时间,记录了一切。

  改革开放40年,记录下兰州文化事业日益缤纷的丰富变化,也记录下兰州旅游事业从无到有的拔节成长。

  时间,记录了一切。

  改革开放40年,记录下有山有河、有诗有歌的这一城,点滴变化铸就的气势恢宏。

  文化篇

  ●一种成长

  黄河之滨、水车园旁,一座造型独特的建筑倚水而立。它优雅端庄、明亮开阔,集演出剧场、群众文化活动、多媒体教育等功能于一体。这家演出场所名为兰州音乐厅,是属于古老金城自己的第一个音乐厅,于2016年与观众见面,是展示兰州本土文化品牌剧目的一扇“世界之窗”。

  视线回到改革开放之初。兰州市的两家艺术院团——兰州歌舞剧院和兰州市豫剧团挤在一间小小的舞厅里,狭小逼仄的空间用幕布隔着,一家一半充当练功厅。

  练功有一搭没一搭,演出有一场没一场的日子,结束于改革开放的步步推进。从舞剧《兰花花》到《西出阳关》,兰州歌舞剧院不断尝试,在市场的浪潮中扬帆起航、中流击水。

  2000年4月,舞剧《大梦敦煌》首演成功。这部作品问世后获得殊荣多多: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舞蹈“荷花奖”、中国“文华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等等。一部戏盘活了一个团。2003年9月,金城大剧院竣工。兰州歌舞剧院从此有了自己的剧院,还有了一幢办公楼,练功厅也一气儿有了四个。2004年,兰州市再次整合演艺资源,兰州市秦剧团、豫剧团与兰州剧院合并加入。

  《大梦敦煌》继续在市场之路上高歌猛进,2007年被商务部、文化部列入《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目录》,2008年荣获文化部优秀出口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第一名……至今,《大梦敦煌》已在全国50多个城市和欧洲、亚洲、澳大利亚等地区和国家演出近1200场,成为中国舞剧“多演出、多产出”的成功范例。

  一部剧走出了国门,一个生存艰难的小院团成长为功能齐全、品类多样的综合院团。人们可以从中总结出太多的经验,但归根到底,应归功于改革开放。

图为兰州石佛沟国家森林公园灵岩禅寺塔林。 图片来源:每日甘肃网

  ●一种崛起

  “风,从旷野上吹过/陌生的姑娘望着窗外的远方/我坐在开往兰州的火车上/天空晴朗,我的明天也一样。”

  由老狼、李志、张玮玮三人共同演唱的这首《金城兰州》恰到好处地诠释着众人心目中的兰州。作为纪录片《金城兰州2》的主题曲,这首歌和这部纪录片都在讲述兰州的晨与昏、思与诗。

  如果你留意,会发现越来越多的民谣歌曲与兰州有关,但在40年前,唱兰州的歌少而又少。多年后的今天,兰州以其独特气质成为歌者寄托情思的主角:野孩子的《黄河谣》、低苦艾的《兰州兰州》、宋冬野的《董小姐》等等,它们浅唱低吟地传播着一座城的文化气质。“我该怎样歌唱你,清晨里的金城兰州;我该怎样歌唱你,夜幕下的金城兰州。”有网友说:“兰州跟民谣一样,是平淡的、安静的、低调的,但是越琢磨,越有味道。”

  这个越来越有味道的城市,还创作出了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

  2017年11月26日,由兰州本土作家范文和张园任编剧,高成岗执导的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片《雪葬》首映礼在北京举行,其主创团队为斩获多项荣誉的兰州本土电影《丢羊》的原班人马。在此之前,根据范文的同名中篇小说拍摄的电影《丢羊》已在国际国内电影节上荣获多种奖项,央视电影频道也已播放20多次。

  《丢羊》是真正意义上兰州本土制作的首部电影。这部作品的诞生,激励着兰州本土电影创作进入一个全新发展阶段,为文化兰州建设、文艺繁荣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之后,“丢”系列第二部作品《丢心》问世,并在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聚焦中国·青年电影人计划”上获得最佳影片奖。今年4月27日,《雪葬》在全国院线正式公映。

  无论是民谣中的兰州,还是兰州人创作的影视剧,都意味着兰州城和兰州人在文化领域的一种崛起。

图为兰州五泉山公园。 图片来源:每日甘肃网

  ●一种传承

  2018年8月4日下午,文化学者康震作为特邀嘉宾为金城市民带来一场《古典诗词之美》的大型文化讲座。这是由兰州市委宣传部主办,兰州市文明办、兰州市文旅局承办,兰州市图书馆协办的“金城讲堂”名家讲座活动。

  现场,座无虚席。

  事实上,每一场以文化为主题的“金城讲堂”“金城文化沙龙”都倍受欢迎。很多兰州人以听一场这样的讲座为荣,他们享受这个过程,或三五好友,或携儿带女,或是一个明亮广阔的报告厅,或只是书城的一个小小温馨角落。在这里,他们“诵读沁润身心的诗文,感受声音的无限魅力”,领略“千年丝路大美敦煌”的浩瀚,畅谈“诗与人生”或者“一起找回我们的童心”。

  书香,与每一个清晨缭绕在城市上空的牛肉面香味一样,渗入金城的肌理、融入兰州人的生活。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人的心灵读本”——《读者》杂志诞生在这座城市,也许并非偶然。

  2018年5月,一年一度的“书香兰州”全民阅读活动再次举行。活动包括兰州读书节、金城讲堂系列活动、“好书大家读”阅读书目推荐、“健康阅读·构筑梦想”图书惠民、“爱兰州·爱阅读”第二届兰州儿童阅读周以及全民阅读进机关、进校园、进农家、进社区等17项精彩活动。

  同时,主办方还通过自助阅读机、阅报栏(屏)等阅读信息化设施建设,在车站、机场、景区、部分学校、医院、机关等公共场所提供数字化阅读服务,以此进一步创新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基于新媒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普及得更加广泛和深入,切实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数字阅读在文化建设中引导社会、教育人民和推动发展的功能。此外,相关部门还将借机在全市各旅游景区、影剧院、公园等公共场所建立流动图书馆,让游客在休闲休息之余充分体会阅读的快乐。

  山抱着、水润着的兰州城,因着这不绝的袅袅书香,传统文化的基因得以代代传承。

  四十年沧桑巨变,四十年长足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实践,极大地激发了兰州人的文化活力与创造力,为兰州文化事业的腾飞插上了翅膀。这四十年,是兰州文化发展迅速、成果最丰硕的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群众文化活动日益丰富、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品牌培育成效显著、遗产保护步入规范、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这一份写了40年的文化答卷,流畅磅礴。

  旅游篇

  ●从无到有

  如果要问改革开放四十年,兰州市的哪些领域变化最大,旅游业一定榜上有名。

  40年时间,见证了兰州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全过程。这40年,大致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1978年—1985年为初创阶段。旅行社由1979年的1家发展到十几家,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只有四五千人次。

  1986年—2000年为探索发展阶段。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兰州市旅游局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于1986年正式成立。到20世纪末,年接待旅游人数突破100万人次,接待入境游客3万多人次,旅游创汇1000多万美元,旅游总收入达到5亿多元人民币。

  2001年—2010年为快速发展阶段。从“十五”以来,国家将旅游业作为促进对外开放,拉动内需,带动投资消费,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产业来抓,尤其是“黄金周”假日旅游经济政策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全面升级和快速发展,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突飞猛进,产业发展水平出现了质的飞跃。

  2011年—2018年为转型发展阶段。“十二五”以来,《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性文件相继出台。2011年国务院将每年的5月19日确定为“中国旅游日”。2013年《旅游法》颁布实施。随着大众旅游、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兰州市旅游业逐渐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粗放低效方式向精细高效方式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从企业单打独享向社会共建共享转变,从景区内部管理向全面依法治理转变,从部门行为向政府统筹推进转变,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向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

图为黄河母亲雕塑。 图片来源:每日甘肃网

  ●兰州之美

  夏日,徜徉在黄河岸边,操有不同口音的游客络绎不绝。即使天天生活在兰州城的兰州人,也鲜明地感受到自己家乡的魅力在增长。

  什川的梨花白、永登的玫瑰红、安宁的桃花粉、和平的牡丹艳……

  太平鼓、刻葫芦、兰州鼓子、大水车

  ……

  白百合、白粉桃、软儿梨、黑瓜子、金灿灿的黄河蜜……

  酿皮子、灰豆子、甜醅子、热冬果,更有走遍天下的牛肉面,毛细二细韭叶子、薄宽大宽荞麦棱……

  虽处西北一隅,这看不尽的春花美、赏不完的杨柳绿、民俗民味、瓜果桃李仍吸引了越来越多人不远千里来游览这黄河穿城过的兰州。

  经过多年发展,兰州已逐渐形成了五大特色旅游产品:一是以丝路文化、黄河文化、民族文化为主题,以五泉山、白塔山、金城关、省博物馆、青城古镇、鲁土司衙门等为代表的经典文化游;二是以都市观光、夜游黄河为主题,以百里黄河风情线、水车博览园、中山桥、黄河母亲雕塑、水上巴士等为代表的城市观光游;三是以休闲避暑、城郊度假为主题,以兴隆山、兰山、吐鲁沟等为代表的休闲避暑度假游;四是以生态观光、特色农家乐为主题,以仁寿山、什川梨园等为代表的生态休闲游;五是以节庆活动、会议会展、宗教文化体验为主题,以兰洽会、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兰州黄河文化旅游节、安宁桃花会、什川梨花节、七里河百合节、苦水玫瑰节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游。

  兰州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40年间得到了极大提升,兰州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中国旅游品牌魅力城市”“国际最佳观光旅游城市”和“最受全球关注中国中西部旅游城市”等称号,并荣获“丝路夏宫”美誉。

图为兰州体育公园。 图片来源:每日甘肃网

  ●产业之增

  据统计,全市现有旅行社266家、A级旅游景区28家、星级酒店47家,旅游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为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旅游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兰州旅游交通服务中心成立,兴隆山、石佛沟、黄河风情线、青城古镇等景区直通车开通,旅游厕所革命不断推进,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和停车场服务功能不断完善,自驾游基地、户外活动营地和旅居房车营地逐步规划建设,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日益提升。

  与此同时,旅游市场监管规范有序,通过大力开展创建“青年文明号”“文明景区”“十佳旅行社”“优秀星级宾馆”和“诚信旅游企业”等活动,促进了全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服务质量的改善,树立了安全、文明、有序的城市旅游形象,游客满意度大幅提升。

  经过40年发展,“食、宿、行、游、购、娱”六要素配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生产力迅速增长。经核定,2017年兰州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5431.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56.5亿元。“十二五”以来,全市旅游经济连续保持每年20%以上的增长速度。

  《兰州市旅游业发展规划(2008-2020)》的颁布,更是明确了兰州旅游的产业定位、规划布局和发展目标;《关于促进兰州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把兰州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旅游名城、西北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和全国重要旅游目的地城市。到2020年,旅游业将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的新增长点。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兰州市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全市设立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从2011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并视财力状况逐年增加,主要用于重大旅游产业项目开发建设和城市旅游品牌形象推广。实施“留客驻兰”旅游奖励政策,对组织境内外游客来兰旅游的旅行社实行包机奖励、专列奖励和地接奖励,进一步开拓了旅游客源市场,促进了旅游投资和消费。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近年,兰州市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组建成立兰州文化旅游投资发展公司,重点打造《大梦敦煌》《丝路花雨》文化旅游演艺精品剧目,实现常态化驻场演出。以“兰州玫瑰”系列、太平鼓工艺品系列、兰州百合、刻葫芦等为重点,开发一批有特色、有代表性的文化旅游产品。着力推进大景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组建成立黄河风情线大景区管委会、兴隆山大景区管委会,“大景区管委会+旅游开发公司”的景区管理经营模式已经形成。城关区和榆中县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新发展理念,转变传统的景点旅游发展模式,实现旅游发展全域化、旅游供给品质化、旅游治理规范化和旅游效益最大化的全域旅游发展目标。

责任编辑:伍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