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好人候选人 > 201806 > 正文

杨秀芳

发表时间:2018-06-11 来源:兰州文明网

  杨秀芳,女,1966年12月生,汉族,1987年6月参加工作,现任皋兰县石洞镇农技站站长、扶贫专干、农艺师。

  被贫困户称为“娘家人”的扶贫专干杨秀芳同志,自1987年参加工作以来,在石洞镇已经整整工作了30年。从计生工作到民政工作、再到扶贫工作,她总是冲在任务最重、困难最多的工作岗位上。30年让她从刚参加工作的小姑娘成长为两个孩子的母亲,也让她从初出茅庐的职场新手蜕变成对群众知冷知热的扶贫人,她将人生最美好的青春都奉献给了这片养育她、滋润她的乡土,将最富活力年华奉献给了爱她的百姓们。

  30年来,她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怀着对人民群众,特别是被贫穷所羁绊的贫困户的一片诚心、爱心和热心,竭尽工作,默默奉献。她的工作得到了社会和单位的认可。2003年被石洞镇人民政府评为年度先进工作者;2004年、2008年两年被中共兰州市委、兰州市人民政府评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

  她,是有情有义乐于奉献的扶贫人

  她在乡镇干过大大小小十几个“工种”,计生、低保、养老、统计、拆迁、残联、农技、扶贫等等,她不怕苦,不怕累,永远是冲在急难险重任务的最前面,她的足迹踏遍全镇900多户贫困户家庭,熟悉各村的大小巷道,了解贫困户的家庭情况,贫困户有几亩地、享受几类低保、在哪里打工、她都知道。大家都开玩笑的说,她知道每个贫困户的存折放在哪里。镇上的干部不清楚的不明白的都问她,她的办公室里永远都是人来人往的“业务大厅”。不只干部们喜欢她,贫困户更是把她当作“娘家人”。每次入户她都会把贫困户的家庭情况仔仔细细的记录在她的小本本上,有需要提高低保级别的、参加技能培训的、办理残疾证、养老保险的,她都记下来,回来一件一件的落实下去。

  涧沟村的一位村社干部,生活很困难,70多岁独自带着念大学的孙子,为了不给村里添麻烦,一直都没有申请低保。杨秀芳知道后,主动到民政局说明情况,帮助申请低保,帮助孩子申请助学贷款,去年还帮他们申请危房改建补助2万元,村里的群众看在眼里,都对她竖起了大拇指。丰水村有一贫困户家里两位大人均为残疾人,生活非常困难,她通过入户了解情况后,鼓励他们树立生活信心,并多方汇报和积极协调,将原来享受的三类低保调整为二类标准,虽然增加的钱不是太多,但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一家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该农户高兴地说你就是我们群众的一位好干部。

  做群众工作,与群众交往,最重要的是真心实意,坦诚相待,怀揣一颗真诚之心,以心换心交往群众。群众是最诚挚、最质朴的,哪怕是真诚的一个微笑,实际的一点行动,他们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她喜欢与贫困户交朋友,她说,只有你走进他们,才会看到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她的真情深深触动了贫困户,他们有话愿跟他讲,有困难愿找她帮忙,都把她当成贴心的“娘家人”。

  她,是披荆斩棘敢于担当的扶贫人

  2015年,镇上在推广分布式光伏扶贫发电项目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眼看资金下来了,群众却很少有人响应。“这个项目要是好了那就不说,要是赔了我这辈子都没办法翻身”、“贷款我还可以分红呢,这个谁能保证呢”,贫困户们七嘴八舌的说。顾虑项目不稳定、害怕赔款、想拿现钱的想法很多。为了打消群众的顾虑,她挨家挨户的到贫困户家里,苦口婆心的讲政策、讲效益、讲长远。“小兄弟,这个这个光伏发电项目是一个新能源项目,也是今后能源的发展方向,现在政府为你们筹建,你们要有长远的眼光。”、“叔啊,这个电站啊,只要天上有太阳,你就有收入”、“政府的低保只能维持你的基本生活,光伏项目的贷款还清之后,发电站就是你的固定财产,你可以享受20到25年”。在她的耐心疏导下,贫困户们经过纸上算、实地看、对比分析后,慢慢的放下了心中的顾虑,这才积极配合建设起来。

  为了项目早日见效,她积极协调农户、能源公司、供电公司,从农户的申请、审核、贷款到项目的安装、调试和并网,有时候为了给群众多争取利益,她会和别人争吵、会红脸、会得罪人,别人都劝她不合算,她却说对于贫困户来说,我的一次争取就可能给他们一家带去希望,我觉得值。

  在她的大力协助下,石洞镇充分利用贫困村地区丰富的光热条件和屋顶资源,争取专项贷款380万元,为魏家庄、丰水等11村76户贫困户安装76座6千瓦(共计456千瓦)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站,贫困户户均年收益8000元左右,实现了光伏产业发展和贫困户脱贫致富双赢,开启了石洞镇光伏扶贫的里程碑。

  2016年她在入户过程中了解到一些农户反映种植玉米小麦收入太低,有种植蔬菜的想法,他紧紧抓住农户的这一积极性,积极动员,联系县农技中心开展高原夏菜培训班,增加农户信心。目前,全村高原夏菜露地种植面积达254.2亩,并建有高架大棚110座。

  她,是孜孜不倦忠于职守的扶贫人

  杨秀芳同志干工作有一股子拼劲,熟悉她的人都说她精力充沛,敢想敢干。她也常说自己是农民的孩子,深知群众的疾苦,能为群众干点什么就干点什么,多干点,累不着。在精准扶贫的路上,杨秀芳认识到一部分贫困户输就输在技术上,一样的地,一样的投入,不一样的产出和收入,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对于贫困户的来说,他们的心理很脆弱,尤其是对于那些因残、因病致贫的贫困户来说,他们的心理更为脆弱,有些甚至于接近崩溃的边缘。为此杨秀芳在落实各项脱贫措施的时候十分注重对这类贫苦户的心理疏导,采取精神扶贫。文山村一社的贫困户魏某某,家有4口人,他在村内走动时,见人“不抬头、不说话”透露出深深的自卑。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明白如果解决不好,魏某某很有可能走到社会的对立面。为此她经常到魏某某家帮助讲解目前的扶贫政策,协调解决儿子外出务工。同时帮助落实了危房改造享受2.2万元,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868元,现在走路腰板也硬了,见人也热情了。

  为了让更多的贫困户学习一技之长,她积极联系县农技中心、林业站和畜牧站,针对各村的主导产业和贫困户的需求,开展了病虫害防治、韭黄种植、养殖新技术等内容的科技培训班,培训贫困户在内的群众1200多人(次)。

  与群众接触中主动“热情”、倾注“实情”、融入“真情”、充满“感情”,俯下身子、放下架子,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做到多走路、细打听,踏踏实实为老百姓解难事、办事实,贫困户的顺利脱贫,是她定给自己的一个小目标。她说,对于贫困户的来说,他们的心理很敏感、很脆弱,道一声问候,说一句贴心话,办一件小事,就足以让他们的心暖起来,扶贫不仅仅是扶穷,更是扶心。只要心顺了,日子自然就红火起来了。

责任编辑:张紫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