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资讯 > 文化兰州 > 正文

金城兰州的文化亮点

发表时间:2017-07-14 来源:兰州文明网

  雄踞陇上的黄河之都兰州,自汉武帝元狩二年开埠,至今已有二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处在黄河上游地段、扼控大西北各省区座中六联的战略位置,又是古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金城兰州,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加上悠久历史的积淀,让她拥有十分厚重的地方文化。历史上的兰州,既有过刀光剑影、战乱迭起的浴血经历;也有过丝绸之路商贾往来、宾客云集,茶马互市经贸繁荣的阶段。农耕文明与游牧生产交替互见,移民屯边带来各种生产技术与思想文化,长期深处内地保留较多的历史传统,种种原因让兰州形成了以黄河文化为内核,集多民族、多地域、多宗教,丝路文化与中原文化于一体的宏大体系。兰州本土文化,是兰州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也是兰州人民有别于其他华夏族群的精神标识,深刻影响着兰州经济政治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单就她的系统性完整性而言,完全不输于任何地区的文化体系。与此同时,她还有着自身独到的特色和亮点,足以让兰州人民引以为自豪。笔者认为,如果采用两方面的标准来衡量,一是历史上曾经涌现过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人物;二是在兰州市民中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金城兰州的文化亮点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是书画创作长盛不衰。兰州堪称书画之乡,自古就有许多著名的大家。明代彭泽、邹应龙,清代吴镇、吴可读、刘尔炘留下来的墨宝,笔力遒劲大气磅礴,可谓传世之作。乾隆、嘉庆年间兰州人唐琏,以毕生精力参悟学理深研书画,其书法深得钟王精髓,笔力苍古清劲,结体茂润幽深,晚年所做《松石斋自序》与《松石斋铭》手卷,飘逸潇洒、深沉浑厚,是不可多得的旷世佳作。同时期的朱克敏,以一介布衣倾毕生心血,上追魏晋两汉,下及宋元明清,得古大家心要,且不落窠臼自成一家,雄阔静穆、气魄博大,享誉陇右。他的学识人品和书法成就,深得民族英雄林则徐赞赏,两人结为知心朋友,在史册上留下一段高士惺惺相惜的佳话。

  魏振皆

  到了当代,兰州更涌现了一代宗师魏振皆。振皆先生的书法,篆、隶、楷、行,无一不佳,功底扎实,结构严谨,笔法精到,并能神思独运,将楷、隶、行书体熔于一炉,在现代中国书法史上创新出别具一格的“魏体”,成为世所公认的华夏书坛巨擘,受到国内外广泛的激赏与尊敬。

  绘画方面,唐琏高足弟子温虚舟专攻山水人物,他流连沟壑田园悉心揣摩、撷取自然神韵笔参造化,泼墨淋漓、烟云映掩,把西北黄土高原的苍劲浑厚展现无遗。一代花鸟画名师曹蓉江,潜心钻研画艺,作品声名远播,雄踞甘肃画坛前列。民国初年曾经担任河州镇守使的裴建准,工于笔墨丹青,尤以擅长画马名重一时,据说他画的一匹马可以换一匹真马。其他如回族画家马虎臣、创作“金城八景图”的画师何海楼等,为金城书画界赢得锦绣盛名。直到当今,书画依然是兰州的文化特色。陈伯希、顾子惠、张改琴、秦理斌、翟万益、秋子、李宝峰、杨志印、郭文涛、祁峰,国画大师齐白石亲传弟子赵西岩、韩不言等一大批名家,形成了一个星光灿灿的群体,在国内书画界占有一席之地。与此同时,兰州民间研习书画蔚成风气,工书善画者比比皆是,群众基础十分广泛。各区县、各行业如若举办职工书画展览,无不应者云集,作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展现出强劲的整体实力。

  其次是中医事业比较发达。甘肃省的中医传统源远流长,早在远古就有黄帝问医道于岐伯而成《内经》,开中华医学先河的故事。而三国时皇甫谧承上启下,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完善健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从那以后德高望重、医术精湛的名医代代不绝,封衡、张好问、刘一明、杨维仁、秦霖熙、杨建春、柯与参、裴慎、窦伯清、牛孝威,个个都是仁心仁术、悬壶济世,临床效验精到,理论贡献突出的中医大师。至于省会兰州,更是名家荟萃群英展才。甘惠廷善治伤寒、脾胃、妇科等疑难诸病活人无数。一生独创数十种特效医方,素有“甘氏一贴药”“平民医生”之美誉。董静庵遣方用药精炼高效,自创“马鞭汤”“龟龙丸”“羚黄散”等,对治疗多种结核病、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各种急性炎症每获奇效。郭均甫创立甘肃省中医院骨科,一生救治骨伤病人无数,疗效显著,被誉为“圣手婆心”,是大西北现代中医骨伤科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其他如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苗天辅,精于针灸治疗疑难病症的高涵九,以治病活人、兴学育才,急公好义而蜚声陇上的王仲英,积极创办学校,推动兰州中医事业发展的于有五等等,无不医术精湛、品格高贵,深得兰州民众爱戴。就是中国共产党甘肃支部的创始人张一悟,也是一位精通岐黄之术的名医。当今的兰州中医,依然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前不久省上确定王自立、周信有为我省国医大师推荐候选人,张士卿、刘宝厚、王道坤为全国名中医候选人,就充分展示了甘肃省和兰州市中医界的强大实力。原省卫生厅厅长刘维忠,既是政绩卓著的领导干部,也是术业高明的济世良医,还是一位拥有几十万名粉丝的“网红”,可以说给陇上中医挣足了面子。

  其三是武术源流享誉华夏。兰州自古就是烽火连年的兵家必争之地,民间习武防身健体由来已久,其中武功卓绝者不乏其人。历史上韩遂、鞠允、薛举,都以能征善战著称,而薛仁杲更是力大无穷的“万人敌”。生于庄浪卫(今永登)的岳钟琪,一生多次打败外敌入侵,功勋卓著,被乾隆皇帝赞为“三朝武臣巨擘。”特殊环境造就了兰州人的尚武精神,中国各武术流派在兰州都有传承,而影响最为广泛的,当数一代宗师马凤图创立的“通备武学”和本土特色鲜明的“八门拳。”马凤图先生在中原武术之乡沧州长大,练就一身精湛武功,同时继承通备武术理论加以创新自成一家。以后创办甘肃省国术馆和青海省国术馆,长期传授以“通备劲”为核心的劈挂、八极、翻子、戳脚以及风魔棍、劈挂刀、缠丝鞭杆等风格独特的武术,在西北各省、区广为流传,被人们尊称为“西北第一武术”。八门拳刚柔相济、劲力宏厚,灵活敏捷、沉着稳健,主要套路有撕拳、炮拳、展母子、八门金锤等,其中被称为兰州拳的著名拳种是“封手八快”,攻防兼备,实战性极强,深受甘宁青民众喜爱。在武术器械上,兰州人擅长棍法和鞭杆子,武术谚语素来有“南拳北腿,东枪西棍”的说法。过去民间曾经有过“黑虎鞭杆”宗师,一条鞭杆内力直透杆稍,使用起来竟如同刀砍斧削一般锐利的传说。在这样的氛围下,兰州人习练武术的风气相当浓厚。除了专门的武术学校,每天于晨光微熹中研习太极者,是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

  其四是秦腔艺术名闻遐迩。秦腔以豪迈粗狂、酣畅淋漓的表演深受西北地区群众欢迎,兰州市历来是秦腔传承发展的重要舞台。早在清代光绪年间,兰州市就有演技高超、艺术体系完备的“福庆子”“十娃子”等专业班社。民国年间兰州市秦腔艺坛有耿忠义、文汉臣、郗德育“三杰。”耿忠义道白清晰、唱腔宏亮,工架清俊庄重,表演令人倾倒,戏迷们称为“架架儿。”他推陈出新,精心创制出个性鲜明、生动传神的花脸脸谱,被称作“耿家脸谱”,在西北地区有深远的影响。有须生泰斗之称的“麻子红”郗德育,唱腔高如林猿独啸、低如山寺晚钟,响遏行云婉比溪水,称一时之绝。还有老十二红、苏育民、杨全儿、孔新晟、何彩凤、周正俗、沈爱莲、王晓玲、王朝民、袁新民、米新洪、刘茂森、温警学、牛利民、张方平等等名重一时的优秀演员,他们的表演艺术,构成了甘肃秦腔自身的特色,与陕西秦腔难分伯仲,在大西北享有盛誉。

  一直到了今天,兰州专业秦腔依然有窦凤琴、张兰秦、谭建勋这“陇上三俊。”号称“西北花脸王”的张兰秦,声若洪钟、响震殿堂,他表演《铡美案》,把包龙图顶天立地正气凛然的形象演绎的尽善尽美。秦腔在兰州民间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每逢过年,很多乡村的舞台上都会连续演出好多天大戏。就是在城区,不少公园里的群众性自乐班,戏友们常年坚持不懈,乐队文武家什双全,扮装一丝不苟,硬是在简陋的场地里,一招一式有板有眼,上演一出出折子戏,有时甚至会表演全本戏,让在场观众们赞叹不绝,那一份执着着实让人感动。虽然时下人们的文艺喜好有所变化,但是在兰州人民心目中,陇韵秦声的无穷魅力恒久不衰。

  其五是象棋运动影响深远。中国象棋因简便易行又变化莫测。博弈性强而引人入胜,是民众广泛爱好的益智活动。兰州人把象棋玩出了精彩,生于清末的一代棋王彭述圣,以精彩绝伦的棋艺和战绩,让“拳不往东打,棋不往西下”成为众口传诵的谚语。

  彭述圣

  彭述圣出生在代代棋艺高超、人们称作“彭高棋”的家族,自幼天资聪颖、爱棋如命。经过苦心孤诣的钻研,象棋功夫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尤其是饶子棋独树一帜,雄踞西北棋坛一时无敌手。1931年他以58岁高龄挟技游访北平,连胜京华名手张德魁、那健亭,东北名手徐词海、赵文宣,又战天津名手钱梦吾、赵松宽、李同轩,均取得压倒性胜利,被福建《象棋月刊》称为大国手。嗣后彭述圣长期在兰州研究和传播象棋棋艺,推动象棋运动在大西北的发展。其中如后来的象棋特级大师钱洪发,就是深受他的影响棋力大长,成为国内棋坛的重量级人物。建国以后,彭述圣以高超棋技深受党和政府的器重,甘肃省长邓宝珊先生曾经感慨:“我们甘肃诸项落后,唯有象棋突出。”即便是在眼下棋界排列的古今象棋九大高手中,彭述圣仍列在第六位,可见他所取得的成就多么难能可贵。说到彭述圣,不能不提与他“鞋不离脚脚不离鞋”的挚友王毓泰。毓泰字和生,是兰州籍一代清官王树中哲嗣。他多才多艺,也是一位象棋高手。因弈棋结识彭述圣,遂成莫逆之交。彭述圣当年得以游历京华,皆仗王和生鼎力支持。建国后,王和生协助彭述圣整理毕生象棋心得,著成《传彭集》,被专业人士称为“棋经”,广泛流传于海内外。在彭述圣、王和生、钱洪发以及后来的李家华、何水祥、陶世全、梁军等名宿的努力下,象棋运动在兰州广受民间喜爱。行走在街头巷尾,路边棋摊到处可见。棋迷们围成一圈,吆喝的、支招的、评论的热闹非凡,甚至观战者比弈棋者更为激动,相互之间争论的面红耳赤,让人看了常常忍俊不禁,实在是平民百姓们寄托兴趣的一大乐事。

  皋兰的铁芯子

  其六是民间文艺多姿多彩。民间文艺指的是民间演艺和民间技艺两个方面。说到民间演艺,兰州的精彩节目多去了。永登的皮影戏、硬狮子,青城的道台狮子,皋兰的铁芯子,榆中的太符灯舞,甘草店的马社火等等,都具有鲜明的乡土气息,观赏起来既热闹又好看。而声震华夏的兰州太平鼓,则以它壮观的队形,豪迈的气场,翻飞的架势,让观看者无不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兰州太平鼓

  太平鼓为兰州打出了声威打出了名气,没有看过太平鼓表演算不上了解兰州。在民间曲艺演唱上,兰州鼓子独具特色。鼓子在兰州历史悠久,它的唱腔旋律古朴典雅,悠扬婉转,内容丰富,听起来真有余音绕梁的感觉。鼓子的音乐系统完整,形式不落俗套,凝结着历代民间艺人的心血,堪称民间文艺一颗璀璨明珠。1983年,美籍华人教授赵如兰,专程来兰录制兰州鼓子,回到美国后翻译成英文放映,得到美国音乐家们的高度赞扬,影响很大。近百年来,为鼓子的传承发展做出贡献的著名艺人有李海舟、王义道、曹月儒、唐江湖、马东把式、张国良、卢应魁、段树堂、王子英、张麟玉等等。兰州的民间技艺种类繁多,早年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剃头匠,兰州人叫做“待诏”。有专门修补铁锅、铜锅的锅匠,修补陶瓷器皿的“碗儿匠”,钉马掌子的铁匠,用羊毛擀毡的毡匠,还有专门彩绘棺木的油漆匠。不要小看这些手艺,他们中间真有精益求精的高人呢,不信你在又薄又脆的瓷碗上打个眼铆个钉试一试。

  兰州刻葫芦

  至于兰州民间技艺最负盛名的独门绝技当数刻葫芦。艺术家用钢针或刻刀,在鸡蛋大小的葫芦上运用精妙手法,雕刻出山水、人物、花鸟、故事和诗词歌赋书法作品,再用松墨或彩色使之鲜艳明丽,令观赏者反复把玩、爱不释手。兰州刻葫芦从清光绪年间起,经过很多艺人特别是功力精深的秀才李文斋创新提高,这才使它的题材和技法臻于完善。建国以后,中国工美术大师阮文辉开辟出“水墨刻”“彩 刻”“缕空刻” “素描刻”新技法,“仿古书画刻”“名人作品仿刻”“即兴书画刻”等新品类,设计制作出葫芦吊架、托座,让刻葫芦技艺有了脱胎换骨的升华,为这一地方工艺精品走向市场、实现产业化奠定了基础。如今,刻葫芦不仅是出口创汇、加强兰州市与国内外交流合作的拳头产品,也是寻常百姓家中的珍藏和兰州代表性的旅游纪念品之一。

  细数金城兰州的文化亮点,让我们对家乡平添了几许自信几多自豪。随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取得的新进展,兰州本土文化的一枝枝奇葩,必将结出更加丰硕的累累果实!(中国兰州网)

责任编辑:张紫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