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资讯 > 文化兰州 > 正文

灵魂应是可以随时飞起的鸟

发表时间:2016-11-08 来源:兰州文明网

   灵魂应是可以随时飞起的鸟

  ——品读露易丝·格丽克的诗

  露易丝·格丽克(1943-)美国桂冠诗人。从1968年第一本诗集出版,50年间已经有11本诗集。1993年凭借诗集《野鸢尾》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

  野鸢尾

  作者:露易丝·格丽克

  在我苦难的尽头有一扇门。听我说完:那被你称为死亡的我还记得。头顶上,喧闹,松树的枝杈晃动不定。然后空无。微弱的阳光在干燥的地面上摇曳。当知觉埋在黑暗的泥土里,幸存也令人恐怖。那时突然结束了:你所惧怕的,作为讲话,突然结束了,僵硬的土地略微弯曲。那被我认作是鸟儿的,冲入矮灌木丛。你,如今不记得从另一个世界到来的跋涉,我告诉你我又能讲话了:一切从遗忘中返回的,返回去发现一个声音:从我生命的核心,涌起巨大的喷泉,湛蓝色投影在蔚蓝的海水上。

  阅读美国桂冠诗人露易丝·格丽克的诗,震惊于她的疼痛。她的诗长于对心理隐微之处的把握,导向人的存在根本问题,爱、死亡、生命、毁灭。这些文学与哲学的终极命题,如一颗颗黑珍珠闪现在格丽克的诗中,其诗歌黯淡的外表下掩映着一个沉沦世界的诗性之美。

  或许,这与她是个天生的“极少主义者”有关。在“青春期中段”,她沉湎于一种尽可能少的进食状态而不能自拔,十六岁时,她终因厌食症不得不在临近高中毕业时辍学,接受心理分析师的帮助。这段特殊的经历对于她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几乎决定了她以怎样的思维方式去面对自己和整个世界,甚至也决定了她将以什么样的路径去成为诗人,用一生去写自己的诗篇。直到六十多岁写的那首名为《回声》的诗里,她还在回味并反思自己早年的那种极为复杂而又残酷的内心体验。她意识到,自我与其所处的世界的真正关系是同生共灭的,而不是彼此决绝孤立的,她不该把灵魂变成一个凸透镜置于阳光与自我之间形成那个致命的聚焦状态,灵魂应是可以随时飞起的鸟,去俯视大地上的一切,其中当然也包括身处万物中的那个自己。所以我们可以在她五十多岁时写的《鲁特琴之歌》里看到这样的诗句:

  我用灾难做一把竖琴

  永存我最后的爱情之美。

  但我的悲痛,虽然不过尔尔,仍然挣扎着去获取形式

  和我的梦想,如果我坦率地说,主要的不是渴望被记住而是渴望活下去——

  我相信,这才是人类最深的渴望。

  在永无终极答案的生命进程中,问题是注定会层出不穷的。对于格丽克来说,重要的永远不是探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而是赋予它以某种新的形式。对于她来说,一首诗的出现和完成固然是一个事件,关于生与死、关于遥远的记忆、关于特殊的日常时刻、关于始终耐人寻味的神话与传说、关于微妙的童话与故事,也关于滞重的家庭与爱、永远关系复杂的男人与女人。但所有的事件都不是她真正要传达的那个事件本身,而至多只是某种关于事件的“预兆”,正像她在那首模仿普希金风格的诗作《预兆》里所写的那样:

  我们诗人放任自己

  沉迷于这些无何止的印象,

  在沉默中,虚构着只是事件的预兆,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

  看格丽克的诗,总会觉得她是在做出叙述着什么事情的样子,但读着读着,就会觉得这叙述的过程其实更近乎是一个个凝视的瞬间的复合,而不是为了让某个事件成为文字事实得以传播,她的“叙述”与其说是种呈现过程不如说是某种凝神沉思的状态,对于她而言,在这种状态下发生的即是诗的生成,也是某个新的问题的生成,而不是想象赋形后的终结,它不寻求答案,甚至也不寻求回应,它只是像钟声一样回落在时空之中,期待着那些最为自然之物的共振,从某种意义上说,诗就如同她手中的一枚扁圆的石头,被她随手抛向湖面,或是旷野之地,而她拥有的则是之后出现的瞬间无际的寂静。

  在她诗中的那些画面或场景就像是用高速摄像机录下的画面,然后经她重新剪辑后生成的图像组合,它们是缓慢的,也是异常清晰的,是了无声息的,即使里面的人物会发声也不会改变这本质意义上的无声状态。她有着能把一个貌似微不足道的瞬间转化为一个繁茂的神秘花园的能力,这也是一种能把任何印象化身为茧然后再让其中的生命体破茧而出羽化成蝶的能力。

  在《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和《月光的合金》这两部收录了她六部完整诗集和五部早期诗集精选的书中,我们可以非常充分地感受到,她作为一位天赋极高的、对于写作有着巨大“野心”和强烈使命感的诗人所做出的长久执著而又异常深刻的探索,以至于有时会让人觉得这所有的诗其实就是一首长诗,它像无数溪流汇聚成的长河,先是纷纷蜿蜒曲折地穿越山林谷地,随后又奔涌于广袤的原野,同时也在无时无刻地不断穿透内心深处的所有深峡、沟壑与空隙。它们无疑既体现了女性骨子里的那种极细微的敏感与不可预料的裂变冲动,也展现了超乎性别的对于生命悖论与秘密的不断反思、对虚无的执拗抗争、对此在的持久追问与领悟。其实,她在上世纪90年代初写的那首《登场歌》里已然对自己的使命有过清晰概括:

  我为一种使命而生/去见证/那些伟大的秘密/如今我已看过/生与死,我知道/对于黑暗的本性/这些是证据/不是秘密

责任编辑:lzwen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