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资讯 > 文化兰州 > 正文

兰州市历史上第一部院线电影《丢羊》从柏杨村“寻羊”登顶华表奖

发表时间:2018-12-19 来源:兰州文明网

从柏杨村“寻羊”到华表奖登顶

——专访《丢羊》导演汪小平

  兰州市永登县柏杨村的村民们做梦也想不到,自己家门口的“那点事”竟然上了央视,还荣登了中国电影最高荣誉奖——华表奖。这一次,该片导演,甘肃省文联副主席,兰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汪小平,带着就如同故事里羊倌那一根筋般的倔强,带着一部散发着浓浓“麦香味”的本土电影佳作,在兰州电影缺席16年后正式登顶中国电影最高荣誉殿堂,凭借着独属于古老金城的文化自信实现了“中国电影兰州制造”的宏伟愿望。这段历程说长不长,但对于兰州电影人来说,却是货真价实的一次历史跨越。

  一个怀揣“电影梦”的文化人

图为汪小平手捧华表奖奖杯和证书。图片来源:兰州日报

  “在电视台当记者时我就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拍电影。”汪小平的语速不快不慢,且十分流畅,彰显出了主持人出身的专业素质:“我一直觉得电影对人的震撼特别大,小时候看过《英雄儿女》、《黄继光》、《董存瑞》、《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许多经典的电影,那时便觉得电影对人的影响特别大。”

  “改革开放以后,电影对文化的引领已经发展到一个十分强烈的程度。”他说:“比如,美国在世界上重要的文化影响中一个强大的文化产品龙头就是电影。现在,电影发展到了今天,国内的电影市场或票房收入等方面的影响力能超过好莱坞么?超不过,我们很多孩子,吃着薯片,玩着芯片,看着大片。我说的大片就特指美国电影,其影响力绝对十分巨大。我们当年的电影本来很好,后来因为商业市场属性的进入,导致电影的发展方向越来越偏。比如,那些‘小鲜肉’电影、穿越电影等,完全不顾历史和影响胡说八道,但却被诱人的票房掩饰了其文化的丑陋。”

  参加工作后的汪小平一直工作在文化宣传岗位上,而这份埋藏于心间对电影的热爱却并未被岁月冲淡,反而随着他对文化事业的理解和认识的不断加深变得愈发迫切。直到他到了文联工作以后,这个梦想便从脑海里一下子跃入了“手中”。

  一个成长中的年轻团队

  “之前我一直认为拍一部电影很难很难,不仅要有强大的资金支持,还要有专业的团队。”他说:“到文联工作以后我就反复琢磨这件事,后来发现其实也不难。因为,我坚信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就是文学,只要你有很好的文学功底,就不怕会陷入困境,至于其他的条件完全可以依靠‘术业有专攻’的思路来解决。如今,市场上有专业的摄影团队,专业的灯光团队等,所有制约条件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迎刃而解。”

  当然,梦想与现实毕竟还是有不小的距离,实施起来并非那么简单。

  “中国电影的根本问题都出在剧本和台词,好在我出生在文化家庭,多少年的历练和积淀,让我对剧本和台词有着十分精准的把控能力,那么这两个关键项我都具备。”汪小平告诉记者:“非常幸运我调到了文联工作,2015年我们申报经费的时候提出了一笔创作经费,也并不多,可能就是200万。但对于我来说200万能干很多事,于是我就在想,机会可能来了。”

  说干就干,汪小平开始了首次“触电”大胆尝试,第一次试水就找了后来拍摄《丢羊》的兰州浩发影视传媒。

  试水的成果是两部网络微电影,一个投资也就是不到30万,这两部作品后来兰州观众也十分熟悉,就是《朋友圈》和《姐妹》。不曾想,第一次“触电”的作品《姐妹》便获得亚洲金海棠微电影一等奖的荣誉,这不仅一下子鼓舞了整个团队的士气,更坚定了汪小平要用电影打开兰州对外文化宣传突破口的决心。

  一部源自本土文学创作的小说

图为《丢羊》海报。图片来源:兰州日报

图为《丢羊》中,市委副书记一行徒步走完前往村子的最后一公里。图片来源:兰州日报

  要真正拍一部大电影,首先得有剧本,如果专门找人创作是不是就需要钱,这在当时的条件是不允许的。怎么办?于是汪小平想到了兰州本土文学创作成果里也有不少现成的好故事,完全可以从其中的中短篇小说里寻找目标。

  “当时,我给时任市作协主席的范文打了个电话问有没有小说可以推荐,范文就拿来了《水窖》等几部中篇小说。其中,我一眼就看上了《丢羊》。”汪小平告诉记者:“选择这个故事有几方面的考虑。第一,这是说我们西北的故事,虽然原著是陕西背景,但我觉得同样的农村基本情况是相通的;第二原著是说农村题材的故事,这便叫‘讨巧’,也是选题方面的独具慧眼,因为我们的现状和实力与国内同行相比,既拍不过城市片,也拍不过大制作,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

  “实际上这次选材我们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交谈中,汪小平重温了那段辛苦却充实的岁月:“我们对剧本进行了反复提炼,大概先后修改了七八稿,而且我脾气不好,光把本子扔出去就四五次。出本子第一期稿的时候,有个叫张园的小姑娘也不错,很灵,我是讲故事,她是执笔,最后才合作中出了这样一个本子。”

  言语中,可以想像出汪小平心中对这部作品的要求之高,那应该是一种焦灼、坚持、兴奋等情绪交织在一起的感觉,是一种对打造正能量文化作品的执拗。

  一场看不到“收益”的精诚合作

  抓住关键问题才能做出成绩,这条准则适用于很多的事情,电影也不例外。而汪小平在很多年之前就深刻地认识到,要推动本土电影乃至中国电影的发展,就必须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

  “我只能出启动资金,很困难,剩下的大部分钱要你们拿,还要拿得起,还能放得下,因为很有可能是不赚钱,是赔钱的。”本子一出来,汪小平就找了兰州浩发影视传媒的负责人韩见谈心,并最终用真诚打动了对方,让这支年轻的团队义无反顾的投入到这场看不到任何利益的拼搏之中。

  “我知道正能量的电影是没有市场的,而且院线不给你好好排。”他说:“当时,真的明显看不到收益,而且当时不是我要下这个决心,而是韩见要下。这个年轻人很坚定,几乎没怎么考虑就给了回复。他说,没关系,剩下的钱我投,接下来的事情我做,我相信您的中心思想是对的,绝对是个有理想、有能力、有眼光的高人。”

  “我拍电影一开始方向就很对,因为我知道电影是怎么回事。”从微电影到大电影,无论是容量还是品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为整个团队的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带来的是成倍增加的责任和辛苦。可以说,汪小平用全身心的付出才换来了今天的意气风发。

  一次登顶“华表”的疯狂冲刺

  “回想起正式开拍的那天,我心里的感觉真像做梦一样。”汪小平感慨地告诉记者:“我的内心不由自主的反问自己,我的电影真的开拍了么?可我从不做没把握事的性格又告诉我,我的电影梦真的实现了,这种矛盾恰恰成为了我的兴奋点。”

  于是,整个团队在2016年的大年初八进的村,然后用21天完成了全部拍摄工作。随后,汪小平也求得支持顺利的让这部作品成为了兰州市历史上第一部院线电影。

  2016年9月28日,《丢羊》于18:00在央视电影频道(CCTV6)正式首播,来自永登县柏杨村的“兰州羊倌”也首次通过电视荧屏与全国观众见面了。那段时间里,汪小平接到了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打来的祝贺电话,其中不少人都是多年没有联系的朋友。这些电话有戏谑的、有祝贺的,还有很多是怀疑的。

  汪小平一边回忆一边模仿着电话里的语气:“他们在电话里问我,影片里提到的那个汪小平是你么?我说,是我。甚至还有同行言语里竟然带着挖苦的语气问我,你到底要啥呢?你干记者把很多人‘衬’掉,长得这么丑又把好多主持人‘衬’掉,你搞电视当时把好多电视工作者影响的没法干。现在,竟然又开始抢电影的行当,而且拍出来还在央视都播掉了,人家拍的那么多

  作品到现在都没有播出。你说你到底想干啥?”

  2018年12月8日晚,第17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典礼在北京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举行。作为两年一度的中国电影界盛会,代表中国电影最高荣誉的中国电影华表奖,吸引了近300位电影人参与,备受期待的各大奖项各归其主。其中,兰州本土电影《丢羊》一举斩获优秀农村题材影片奖,首次实现了甘肃原创故事影片荣膺华表奖的零突破。

  “《丢羊》开拍的时候我就给市委、市政府进行过汇报,因为我认为电影将为兰州找到对外宣传的全新文化突破口。”汪小平意味深长地说:“直到荣登‘华表’的这一天,才算是递交了一份令全市文艺工作者满意的答案。当然,事实也证明了,我们没有哪一项文艺成果得到过这样的殊荣,而我们只用了不到3年时间,便完成了这个历史性的突破。其实,这场冲刺的背后包含了太多近乎疯狂的勇气,因为当初起步的那一刻离今天的光环实在是太远,太远。”

  一种独属兰州人的文化自信

  “当《丢羊》的掌声和鲜花过后,又引起了我对今后发展道路的深深思考。我想,兰州本土电影的前进,绝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而是要通过具有凝聚力和标注性的包装,进而形成独属于兰州的电影文化品牌。”于是,当这个念头从汪小平脑海里出现之后的不久,《丢羊》便成为了本土电影发展的一个全新起点,作为“丢系列”首部作品开启了打造文化品牌的全新征程。

  “《丢羊》之后,让‘丢’字重新建立了我的艺术理念。”他说:“人的一生很漫长,我们每个人都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在经意和不经意间,在有意和无意间,丢掉一些东西。有些东西丢了就丢了,比如金钱、虚荣、欺骗,身外之物。但是有些东西是断断不能丢的,比方说良心、责任、道德、底线,那你丢了,我就要用‘丢’主题的电影帮你找回来。”

  就这样,本土电影品牌“丢系列”正式建立,随后有了第二部作品《丢心》,主题就是“丢什么都不能丢了良心。”后来,又有了第三部作品《丢人》,这部作品的故事就是为了把警魂找回来,把对党的赤胆忠心找回来,把警察的真诚找回来。

  从没有拿出手的电影作品,到《丢羊》的央视首播,再到“丢系列”三部曲的接连问世,直至今日《丢羊》登顶中国电影界最高荣誉殿堂——华表奖,这一步步的“登高望远”看似轻松,实际上背后的酸甜苦辣,只有汪小平这位兰州电影人的“领头羊”心里最清楚,因为这世界上从来就没有白捡的“便宜”。

  “不过,我也坚信,当‘丢系列’三部曲接连亮相以后,如果再有以‘丢’为题的作品问世,一定会令人立刻想起之前的作品。况且《丢羊》现在又荣获如此高的荣誉,那么当听到‘丢’的时候便自然会想到兰州。这已经是属于兰州独一无二的品牌,别人压根就没法抢。说白了,这就是用电影作突破口,用文化品牌推荐兰州,同时我也完成了本土电影到中国电影兰州制造的飞跃。”汪小平的话里充满自信,一种独属于兰州人的文化自信。

  他说:“其实,实话实说,《丢羊》刚拍完的时候我也没有想到会走的这么高。但是,我有个坚信,中国电影一定会回来的。”(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李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