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资讯 > 文化兰州 > 正文

“丢系列”第三部精彩问世 专家盛赞兰州本土原创电影《丢人》

发表时间:2018-12-18 来源:兰州文明网

图为电影《丢人》海报。图片来源:兰州日报

图为电影《丢人》海报。图片来源:兰州日报

图为首映礼。图片来源:兰州日报

图为拍摄现场。图片来源:兰州日报

图为电影《丢人》海报。图片来源:兰州日报

  《丢人》的首映礼无疑是成功的,也是真真切切的打动了所有到场的观众。主创众人全部到场,与观众分享了幕后的酸甜苦辣,一个个惊险万分的真实故事令人们啧啧称奇,也愈发的加重了影片在人们心中的分量。尤其是来自中国警界的专家也应邀到场观看了影片,他们因感动而为《丢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一致盛赞其为“用一种真正的情怀拍出的电影,真正反映出了西部人的精神面貌。”

  《丢人》是本土电影品牌“丢系列”第三部作品,由兰州市委宣传部主抓,兰州市文联、兰州浩发影视传媒有限公司、东辉博瑞影视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共同出品,省委宣传部、兰州市人民政府、省文联、市委宣传部、省电影家协会、市公安局、兰州市电视台、兰州日报社等单位联合摄制。

  当首映结束灯光亮起时,很多还未回过神来的观众脸颊上还有未干的泪滴。尤其是来自当年原著描写故事的发生地——积石山县的警察,他们的皮肤比起周围人都显得更加黝黑之外,眼神总是那么平静、质朴。观看影片中,那一张张棱角分明、坚若磐石的面孔上,数次滑落了滚烫的热泪。

  “感谢专家们的到来,为《丢人》这部作品提出真知灼见,这是对本土电影发展的最大肯定,也是对本土电影人的最大鼓励。”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朱建军表示:“我始终不明白,汪小平为何与‘丢’较上了劲,《丢羊》、《丢心》,这又出来部《丢人》。当他眯着笑眼,左手拿着华表奖杯,右手捧着红本本时,我真心服了,而且是口服心服。将‘丢’拍成找寻人性,拍成探源本我,我也看到了他的初心和真心。”

  “我们极其渴望来自北京的这些眼界宽、水平高的专家为我们‘把脉会诊’,为我们明天的电影创作指明一条路,我们真的是如饥似渴。”该片导演,省文联副主席,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汪小平在研讨会上诚恳的表示:“很早以前,我在电视台工作的时候就想拍电影,当时想拍一部纪录片,后来因为各方面条件的不允许就把这件事淡忘了,到文联工作以后,这个梦想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然后,从《丢羊》开始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再到今天的《丢人》,又是我‘丢系列’的第三部作品。今后有机会的话,我还想拍《丢责》、《丢魂》,让这个电影梦延续下去。”

  “全国电影界的顶层的,最高级的大咖、老师们来给我们面对面的当面指导,对我们今后的创作是非常大的鼓励。”《丢人》编剧、甘肃省公安厅宣传处副调研员卿晓晴说:“再加上这个片子在创作的时候各位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今天获得了大家这么高的鼓励和赞许,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的激动,非常的感恩。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今后我们一定努力,用自己的良心,用自己的真情,用自己的情怀把警察宣传好,让社会上更多的人了解、理解、支持警察,支持我们的公安事业。”

  专家发言

  张策

  公安部全国公安文联副主席、影视协会主席,著名作家、编剧

  看了片子觉得很感动。因为工作关系,我看了大量的公安题材影片,包括拍摄的,未拍摄的,正在创作之中的,和正在策划之中的。门类也十分丰富,电影、电视剧、网剧等等都有。

  我们用一种真正的情怀在拍电影,公安题材就需要这种情怀。如今,一些随意跟风、脑洞大开、胡编乱造的作品很多,很多就是借当下影视发展的形式来蹭公安题材这个油,来跟公安题材这个风。就算是比较成功的作品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看了两遍《丢人》,路走的很对,方向抓的很准。

  对和准有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公安题材的准确把握,作者是公安系统资深的专家,对公安工作,对公安系统的状况和精神风貌有深刻的切身体会,甚至于说都是一线干出来的,这样的同志他首先对公安题材是有感情的,有情怀的。影视工作者尊重了他们的这种情怀,而且让他们的这种情怀在荧幕上得到了最好的发挥。这是对生活的尊重,是对我们这支队伍的一种尊重。

  其次,这部作品抓住了西部文化地域性的底蕴,真正反映出了西部人的精神面貌。这种地域性的精神面貌和公安精神结合在一起,我觉得是非常震撼人心的。公安文化、公安文学、公安影视要有地域性,一定要尊重地域性,因为公安工作是一个全国性的工作,是一个全世界共同的职业。但是,任何一个地方的公安机关,公安人员,都和他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块土地是分不开的,他身上体现出来的很多精神也是和他地域的特色是分不开的。

  那怎么样让人民警察的形象在荧幕上站立的更牢固呢,我觉得他的地域特点,以及在这块土地上的表现是很重要的,是我们影视工作者要关注的一个问题。像黑龙江的公安机关他有一个比较强大的作者队伍,有一批黑龙江的公安作家,在中国公安的文学史上都有一定地位。这支队伍不仅有个性,更重要的还有一种共性,可能从写作上来说大家更提倡的是个性,但是我觉得作为我们这样一个特殊的职业的文学来说,他是也需要有某种共性在的。

  黑龙江的公安作家大多数都在写大刀阔斧的,惊心动魄的扫黑除恶的故事,他们的这种作品远远高于其他省,这与黑龙江的实际工作和地域文化分不开。

  作为《丢人》这部片子来看,他的地域性,也就是在片子里反映出来整个西部的风景、人情,西部警察的这种状态是非常准确的。所以,我觉得这是你们在自己的影视事业里找准了一条路,这也是非常值得称赞的,这两点是这部片子让我非常感动的地方。当然,肯定也有一些瑕疵,在艺术上肯定还有继续前进的空间,但是总体上来说这部片子让我还是非常感动。

  尹成奎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乐育文化研究院院长

  看完这个小成本的片子没想到这么惊心动魄,中间的节奏感也特别好,而小成本也许恰恰是值得庆幸的一点。比如切入点抓的非常好,因为影片剧本来源于纪实文学,所以感觉内容非常扎实,这是低成本电影成功必备的一个前提条件。此外,关于这一类题材的作品电视剧比较的多,但是把缉毒警察作为主题,主人公也完全由缉毒警察和罪犯构成的电影目前还没有。

  同时,从类型题材角度来说,也彰显出了十分显著的特色。比如当年的西部片就曾经辉煌一时,而中国的西部片人们比较熟悉的也就是陆川的《可可西里》,以及徐峥、余男拍过的一个《无人区》,给观众留下了印象。但是,这都是从东部的角度来拍摄的,而从兰州本地的角度来拍摄这样一部作品应该是从来没有过的。

  前两天,我主持一个全国的电影主持人的培训时说,文化自信不用自信别的,自信自己就可以了。所以我认为,兰州也好、西部也好,完全可以依靠自己做出名堂,因为你们是对西部文化最熟悉的,别人想学你们没用。因为我看了《丢人》里的很多台词,在说起西北话的时候剧场里经常有笑声的。所以说,地域文化、地域特点也要在我们的影视作品里反映出来。

  另外,这部作品虽然是一部西部片,但也有点像公路警匪片的意味。也就是说,哪怕是在这里拍的片子,其眼光也一定不要仅仅局限于中国,也要关注国际电影的发展趋势和市场。还有,片子的节奏还需要进行调整,闪回的东西有点过长,把之前剧情里非常紧张的剧情一下子拖到很平淡了。

  我希望这部作品以后要走两条路,一个是和《丢羊》一样,要走获奖的路。当年的《白日焰火》就是在欧洲拿了几个大奖,其中还包括男一号廖凡,回过头来才在国内排的片,而这些大奖便显著的提升了片子的票房,《丢人》也完全可以这样尝试一下,回头在看看国内的电影市场。无论是威尼斯电影节,还是釜山电影节,都比较认同此类题材的片子。

  还有就是可以联系一些国内成熟的文化公司,他们每年都有很多拍摄、发行等方面的文化资源,这样两方面合作是一件非常不错的出路,是一个非常可以借鉴的模式。

  路海波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中宣部文艺局专家组成员、国家电影局审查委员会成员

  甘肃电影人完全应该有自己的文化自信,有电影自信,因为你们真的是出手不凡的。虽然刚刚起步,但是出手相当高。看了电影非常兴奋,而且中间也是有几度落泪,这是一部有硬度,有温度,有情怀的电影。这硬度跟我们的题材有关,《丢人》这个片名起的太棒了,片名本身就是一个双关语,重点还是讲了警察的荣誉感的问题,绝对是正能量的。影片讲述了一个非常有个性化、曲折复杂的故事,人物设计也非常好,包括师爷、师傅、徒弟、徒孙几代警察。

  首先,剧本非常扎实,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为剧本是一度创作,我们经常说剧本是一剧之本,没有剧本就等于这个房子没有草图、没有蓝图、没有图纸,这样房子是盖不好的。剧本的扎实之处还是立足于刻画人物,利用题材本身的优势,让类型做的特别明确,这一点很棒。可以说,这部作品既是公路片,也是警匪片,也是剧情片,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还带有很强的文艺色彩。当然,着重还是写人物关系,很多细节都是很棒的,有深切的感受,整个片子不光有刚度,有硬度,还有温度。

  其次,类型很明确,上院线的话,花点功夫好好做做宣传,市场刚需的类型有喜剧、主旋律大片。这个片子有强烈的西部色彩,还可以用两个形容词对比,一个是粗砺感,一个是细腻度,所以我认为这个电影非常有冲击力。同时,更重要的一点是描写老中青三代警察,形象配置特别好,把警察队伍整个形象有了一个非常整体的正面呈现。第四,演员的表演还是很喜欢,都挺好的,唯一不满意的就是孩子的闪回有点假,到爸爸妈妈那就可以了。

  总体来讲,这部电影值得让更多的观众看到,让全国的观众看到,而不仅仅是西部的观众,甘肃的观众。建议在可能的情况下到中国电影家协会或者到中国电影报开一个研讨会还是很有必要的,然后请有影响的媒体好好宣传一下,有必要让甘肃的电影走向中国,走出亚洲,走向世界。

  曹凤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公安部影视审查组成员

  这是一部非常感人的好作品,看完以后给我留下了许多想法。《丢人》虽然不是什么鸿篇巨制,但却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精品佳作。同时,看似情节单一,但却交织了公安民警丰富的情怀。此外,虽然没有华丽的铺张,但却是一曲雪域高原的英雄壮歌。

  这部影片以其独有的创作题材和艺术视觉,生动展现了我们警察感人的故事,是一部打动人、感染人、激励人,充满着正能量的一部好作品。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很饱满的,个性也很鲜明。当初,《白日焰火》在成片后就明显的超越了原著,因为演员的发挥让这部作品升华了。当然,多数情况都是成片以后会因为演员的选择以及影片的剪辑等方面影响,或多或少的令人有些失望。

  这部片子我感觉就没有这个情况,《丢人》把素材挖掘的非常好,原著和编剧都是我们公安的作家,他们的创作里本身就充满了对警察的情怀,故事里把他们对警察的真情实感都交织在其中。尤其是,片中老中青三代警察的身上都传承着一种警察的精神和血脉,同样的一腔忠诚热血,一样的恪尽职守,一样的英勇担当,一样的嫉恶如仇。所以,在这部影片里很好的弘扬了警察的高尚情操。

  此外,在片中丰富的警察情怀里,还表现了亲情、友情和师徒之情,很令人感动的,让我在观看过程中几次落泪。可以说,真的是把这个素材挖掘到一定的深度了。就像影片介绍的那样,28天上万里跨越甘青藏的的追捕行动,其真情真景、真山真水的演绎,让这部作品有了娓娓道来的细腻一面,又有了生死时速般的紧张、激烈,既表现出一种艺术的含蓄性,也有一种艺术的张力。而且,故事里几次遇险又几次化险为夷的情节发展中,还穿插着与当地老百姓的交流,细腻之处可见一斑。

  看完电影会让人有一种感觉,我们的公安队伍就是一个英雄辈出且充满着浩然正气的队伍,在这一方面得到了很好的讴歌。

  耿慧东

  公安部全国公安文联影视协会秘书长,公安编剧、作家

  我干了将近40年警察,从1982年开始处理案件,一直从基层民警走到领导岗位,警察破案这点事我都干过。我也是一边干案子,一边写了20年的小说和剧本。所以,看完这部片子以后我首先觉得特真实,一个真正的事件,由我们公安自己的编剧、作家创作成了通讯,再经过挖掘和整理后打造成了这样一部电影。所以说,什么是现实题材,这就是现实题材。

  我也是一直办案,像片中的这种经历,我虽然没到过西藏,但也有在山里抓过逃犯。上世纪90年代办案,4点钟开车出去,进山以后交通不方便,到晚上10点还没吃没喝,那时还没有导航都在大山里转悠,那真是抓点树叶都想吃。还有一次在张家口的山上,大雾里行车差20公分就会掉下悬崖。

  所以我看完这部片子十分有感触,这真是一个真实的警察故事,这片子里警察的酷就酷在真实,绝不是那种打着摩丝、擦着粉的帅。而且,这部电影的题材定位很准,非常好,符合当下正能量的宣传,很好的对警察精神进行了宣传,正是需要去弘扬的,而且社会也需要接受。无论是演还是导,在剧情设置里有一种纪实片再现的感觉。特别是,最大的亮点就是用了真实的实景,完全复制了这个案子过程,是小成本题材赢得大市场的一个不错的途径。

  当然,片中还是有些需要去改进的地方,前面节奏有点慢,略显拖拉,好像老怕观众不明白,实际上现在的观众比咱们聪明多了。另外,作为真实的去追踪办案,不管挨什么枪或受什么伤,第一肯定是抓罪犯,所以最后大结局里对情节的处理还有不足,需要再考虑观众的需求和情节的真实性。

  王新

  公安部全国公安文联影视协会副秘书长,公安文联曲艺协会秘书长,影视剧导演、编剧

  这部作品我已经看了第三遍了,一开始就觉得和公安气质特别契合,第一眼就感到一点都不陌生,很贴近我们的生活。所以说,我相信一定是一个非常好的创作团队。一部纪实文学改变成这样一个现实题材的影片,能够达到这样的程度就非常不简单。

  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也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让人要心动,灵魂上得到洗礼,让人能发现心灵的美、自然的美、生活的美。我们就是要通过一部作品去传递我们向善、向上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的荣誉感和判断力,进而去遵守道德准则。从这种角度来说,《丢人》这部作品不仅仅是给警察书写了一笔,还给我们现实社会树立起一个道德文化、影视文化的丰碑,非常难能可贵。

  影片叫《丢人》但绝不丢人,故事是一个独特的视角写了一个警察日常的工作生活,平淡但不平凡。一个小人物,一个大事件,其追求的不仅仅是描述一个案子,而是警察的责任和使命感,这两点被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也正是这样的使命感和责任,才能让我们的情怀永恒,让我们的初心不变,让我们从警宣誓的誓言铭记于心,都通过这部影片表现出来了。

  而且,看过这部影片后,我要向甘肃的警察致敬,要向热爱生活的这些编剧们致敬,要向所有关心这部电影的人致敬,向拍摄这部影片的剧组致敬。

  翁燕然

  《中国电影报》事业部主任、编剧、影评人、策展人

  我是从《丢羊》开始认识到兰州电影,认识了兰州的电影团队。我对《丢人》的评价就是三个字,真、准、专。真指的就是影片的真实性,以及片中饱含的真情。准,指的就是类型以及人物塑造的准确。其中,关于人物塑造的定位之分准,因为通常人们在电影里看到的警察都是被电影化的,而这部作品里最可贵的就是警察的形象十分真实,甚至有点窝囊,也带着一些缺点。

  但也正是这种缺点和不完美,才使得人物有了更好的成长性,这样可以让观众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跟着人物去走。包括那个毒贩,也没有那么帅,也并非那么的专业,而是一个在生活中也很有孝心,非常普通的人物。可以说,就是这种贴近生活化的东西,做的非常棒。

  还有,就是专业的编剧选择了这样一个专业的题材,再加上制作团队又是十分专注于现实题材影片的制作。就像《丢人》这种万里追凶的复制模式,一般人是没有勇气去承担的。所以从这一点来说也是令我非常感动。

  焦炳焜

  原兰州电影制片厂厂长、我省知名电影评论家

  我目睹了甘肃几十年来电影的发展,电影制片厂虽然成立于1958年,但是拍的影片确实很少。这几年我省电影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在一年平均申报立项的有四十部左右,能够完成电影的大概有十几部,一年的电影有过去十几、二十年拍摄的电影,这个数量确实可观。而且,这两年电影质量也有了十分显著的提高。

  这部影片传播的是人间大爱,从始至终甚至于每一个情节、细节里头都融入了爱。从三个层次看,一个是公安干警之间的感情,这种爱是有目共睹的,写的很细,很真,很感人;同时,这里面还写了干警和群众的大爱;第三,便是反映了罪犯内心依旧保存的人性之爱。

  这个片子展示爱展示的这么详细,这么具体,这么感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现在就是一个传播爱的时代,就是要通过不同方式来传递人间大爱。这个片子恰恰就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爱的前景。

  这个片子所以不同,他寻求的不同,没有从故事情节去着手,故事简单,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织、碰撞展示了人性的美好和善良。在人性和政策发生冲突的时候,作者大胆的选择了人性,这是第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他在戏里头用了大量的暗喻的手法。(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伍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