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资讯 > 文化兰州 > 正文

寄情高远放歌西部 新世纪西部诗歌高峰论坛嘉宾畅谈当代诗人的创作与情怀

发表时间:2018-09-19 来源:兰州文明网

图片来源:兰州日报

图为汪剑钊。  图片来源:兰州日报

图片来源:兰州日报

图片来源:兰州日报

图片来源:兰州日报

图片来源:兰州日报

  9月17日,由兰州市委宣传部、市文联主办,市作协、《金城》编辑部承办的庆祝改革开放40年之“新世纪西部诗歌高峰论坛暨甘肃青年诗会”在兰举行,我国著名诗人、翻译家高兴、王家新、汪剑钊等5位特邀嘉宾,高凯、叶舟、牛庆国等甘肃省著名诗人,以及在兰青年诗人共计100多人参加了论坛。这也是兰州市近年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诗歌高峰论坛。

  甘肃作为我国诗歌大省,从50年代起,就有高平、伊旦才让、汪玉良等诗人不断脱颖而出,在全国各类诗歌活动和评奖中频传佳绩,取得了持久的影响力和关注度。新世纪以来,诗人李老乡、娜夜、叶舟先后获鲁迅文学奖,阳飏、高凯、人邻、古马、牛庆国等一批中青年诗人在全国诗坛不断发声,获得各类诗歌大奖;新一代70后诗人于贵锋、郭晓琦、王琰等人也在全国诗坛频频亮相,成绩出色;更有众多80后、90后诗人正在强劲崛起,作品频繁发表于全国各类刊物,从而形成了甘肃诗坛承前启后、百花齐放的良好格局。

  论坛上,嘉宾们畅所欲言,围绕道义担当、文学的民族化、世界性眼光、西部的文学创作以及“一带一路”与中国诗歌的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讲解和生动阐述。本土人士发言也表达了对家乡诗歌的情怀和美好祝愿。

  兰州日报在此精选了他们的精彩发言,以让更多的读者分享到他们的金玉良言,诗心匠意。

  作家要做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

  高兴(诗人、翻译家、《世界文学》主编)

  甘肃的文学特别像中东欧国家的文学,它们之间有着某种相似性。美国、法国或英国作家在写作时已经有某种优越感,因为他们的作品一旦完成就意味着数以万计的读者能在第一时间不用翻译就可以读到,但中东欧国家和民族的语言属于小语种,他们的声音要被人们听到,需要经历巨大的努力。米兰昆德拉等等很多优秀的作家和诗人,就是从中东欧那片所谓比较狭隘的天地中走出来的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他们的写作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首先是视野,米沃什等作家基本上都是视野极为开阔的人,他们都明白不做一个世界性的人必然是一个狭隘的地方性的人。其次是道义担当,在场感与责任感,东欧的读者们最欣赏热爱的是始终不缺席的作家和诗人们,他们以种种方式和自己的祖国保持着连接。再次是写作的智慧,中东欧的诗人们常常采用轻盈、变形、寓言、游戏性的写作手法,比如用轻盈的手法来处理一些平凡的或者沉重的主题就是一种诗歌写作的智慧。还有现实土壤与文学提升,要把现实土壤提升到一种诗意的高度、一种艺术的高度、一种文学的高度。另外,作为创作者、写作者要保持个人的腔调。

  创作要有世界性目光

  汪剑钊(诗人、翻译家、评论家)

  人类文明已进入后现代主义,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作家要有包容性,视野要开阔,要有世界性目光。歌德曾认识到:诗是全部人类的遗产。不能仅仅局限世界文学这个概念,各个民族也有文学,应该更加宽泛。在信息化时代,说到传统不应只是李白、杜甫、屈原等,还应有荷马、但丁、莎士比亚等。不管是读世界文学作品的作家,还是不读世界文学的作家,都应有世界性目光,要融汇贯通,更应将多元文化吸收,这样才能写出好作品。

  有世界性目光,学习民族性文化,更应注重地域性问题。比如一棵树成长需要肥沃的土壤,没有根是不能成长的,如果只有根,不挺拔也是不行的。作家不仅需要成长的土壤,更应把根扎得很深,才能向上成长,最终成为参天大树。同时,还要自我修炼,通过不断努力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个性化语言。有些诗人的语言极具地域化、个性化,比如甘肃诗人高凯、牛庆国、古马,还有获鲁迅文学奖的老乡、娜夜、叶舟,他们的作品就写出了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语言风格。

  西部文化资源要引入诗中

  王家新(诗人、批评家、翻译家)

  提到西部边塞诗大家都会想到岑参,岑参的诗不仅慷慨悲凉而且极其富有语言的质感,能让人真正触动到汉语身体中的北方。有一次重读他的“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我忽然意识到当年坐火车去河西走廊时所写的《风景》里的“满地的石头都将活动起来,比那树下的人更具生命”,可能是对岑参诗歌在当下的一种回声,或者是个人生命中一种回声,在续写它们的命运,续写同一首诗。

  《风景》这首诗我在国外也朗诵过两次,有西方的听众问为什么石头比人更具有生命,我说你如果到中国西部去待几天几夜,也许会有这样的感受,那就是一个石头王国神秘的威力。诗歌的力量不在乎长短、体积,而在于它的真实,它内在的容量。另外,西部大自然的雄气是得天独厚的,是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无法感受到的,西部的自然是伟大的荒凉,荒凉本身对我们就是一种召唤,就会搅动我们的血液。不仅是大自然,西部还有多种语言文化交融碰撞,生活在西部,异域文化市场气息扑面而来,这个文化资源要引入到诗中。

  以丝绸之路诗歌为载体做一些实在事

  干海兵(《星星》诗刊副主编)

  在丝绸之路上,有两个地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诗歌印象,一个是云南,一个就是甘肃,甘肃不仅是诗歌大省,更是一个诗歌强省,甘肃的当代诗人有很强的辨识度,有强烈的地域特色。

  我和甘肃当代诗人接触非常多,从早期的李老乡、林染、阳飏,到现在的高凯、人邻、娜夜、古马,他们带给我的启发和敬意是比较多的,他们对中国当代诗歌的实践是扎扎实实的,创造的作品在国内也都很有影响力。

  甘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打文化牌、打诗歌牌是一个比较有利的举措,甘肃诗歌从古至今都是有成就的。我在想,能不能以丝绸之路的诗歌作为载体,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比如以甘肃诗人为主,团结丝绸之路沿线的诗人,出版一本《丝绸之路诗选》,其中既有古代诗人的作品也有现代诗人的作品;定期举办有针对意义的交流活动,把甘肃诗歌推向全国,也让更多关注丝绸之路的人关注甘肃诗歌。相信在现在,在今天,诗歌和丝绸之路也是我们打开思路、走向远方的理由。

  青年诗人需要更多的文化体认

  李壮(青年诗人、青年评论家)

  对于西部诗人尤其是青年诗人来说,一方面需要对特定的风物、对西部的自然环境有一个体认,这个体认可能不仅仅是一种采风式的体认,而更多的是对文化的体认,包括是对历史语境的、对历史气质的、对文化内涵的一种体认。至于如何将这种体认向内转化为语言形式的自觉和文化气质的创造性并且重新向外爆发出来,可能确实需要一个特别艰苦的修为,在我个人看来,这也是未来中国诗歌的一个潜在的爆点所在。这种内在的具体的本质性的体认,包括在语言修辞上的重组,其实也是一种更加本质性更加内在性的、更加高要求高难度的一种文化自信。期望西部诗歌在这方面能够拿出能真正接续上伟大的传统的边塞诗的一些作品,也期待西部诗歌能够在地理空间意义上的高峰基础上,产生文学的高峰。

  诗人与诗歌,文学与甘肃,交相辉映

  王登渤(甘肃省文联副主席)

  诗歌作为中华文化之一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诗经、楚辞、汉乐府民歌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现代诗,诗歌在中国的文学百花园中经久弥新,长盛不衰。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甘肃新诗创作一直蓬勃发展,老、中、青三代诗人一直呈现诗歌创作的强劲态势,追求更高的文学品位,积极锻造具有西部特色和艺术魅力的诗歌品格,甘肃诗歌成为甘肃文学崛起的重要代表,成就了享誉国内文坛的“诗歌大省”。

  可以说,诗人与诗歌,文学与甘肃,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唐诗宋词,是那个时代精神风貌最精美最诗意的记录,“五四”新诗开创了中国诗歌新的时代,而西部诗歌,则一直以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独特的地理风情和人文特色在我国诗坛上一枝独秀。

  祖国大西部这块土地所发生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和巨大的进步,以诗歌这种简约、深刻而充满哲理的表达方式来展现,让更多的人了解西部、发现西部、走进西部,热爱这块神奇的大地,我们今天在坐的每位诗人都责无旁贷。

  身处祖国西部的诗人们应更好地以诗言志,努力表达展现西部风情和人民生活的精品佳作,深入探讨诗歌创作的前进方向,不断拓展诗歌的时代发展路径,使甘肃这块诗歌高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断涌现出更多更好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诗歌审美需求,使甘肃诗歌创作更上一层楼。

  友好交流创造金城文艺新诗卷

  朱建军(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

  诗歌就具有这样的作用和魅力,生发于民间,流传于民间。从早期诗歌蕴含的古老歌谣的情态,到楚辞音韵婉约缠绵,再到唐诗宋词元曲,直至现当代近体诗,蕴藏其中不仅是情感和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国形式美学的高峰,传承着华夏儿女的血脉精髓。

  历史上,西北地区是承载千年历史的古代丝绸之路,无数文人骚客在这里写下纵横万里的边塞诗篇;新时期,西北地区也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重要出口,是众多少数名族兄弟姐妹聚居的华彩地带。这片土地的文化基因和内在张力是中国新诗全景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更为当代中国诗歌发展提供了新的内化观察视角。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以西部的名义召开诗歌峰会,有着独特的意义。本次诗歌峰会致力于拓展一种多元文化的视野,寻觅和创造属于西部更属于所有人内心的语言,相信通过诗人、作家、评论家们真诚的友好交流,不同地域文化共存共荣,各种思想互相激荡,将会创造一幅新的诗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我们为人民而歌,为改革开放而歌,为伟大祖国而歌!诗人们的到来,将增进诗人之间的友谊与担当,将促进西部诗歌文化的发展,也将促进我们兰州文化事业向上向好发展。

  向全国昭示着西部诗歌的力量

  汪小平(甘肃省文联副主席、兰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

  近年来,兰州市在注重繁荣文化发展中,举办了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活动,在兰州及全国引起了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响,取得了卓越的文化建设成效。同时,我们更关注文化的发展、引领与教育作用,先后举办了高层次、高水平的文化论坛,“一带一路”网络文学论坛开启了网络文学之先锋,这次我们举办“新世纪西部诗歌高峰论坛暨甘肃青年诗会”,更是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发展理论,讴歌新时代伟业、注重西部诗坛发展的高层次论坛。

  自2014年以来,兰州市文联不断发掘、扶持艺术新秀,鼓励中青年艺术家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扩大其艺术影响力,进而引领、示范和激励兰州文艺创作,激发各类艺术家的创作热情,营造发展繁荣兰州文艺的良好氛围和环境。此次诗歌论坛重在以此为契机,为更多的青年作家、诗人搭建平台,让他们能够在今后的创作中有一个良好环境,并给予他们艺术创作上的支持和呵护。

  就文学艺术的扶持和精品推荐,兰州市文联一直采取集中推荐,整体宣传。从“三俊人才”到“温一壶月光下酒”作家见面会,以及对甘肃文学建国以来作家作品汇编、去年的网络作家高峰论坛的成功举办到“丢”系列电影在国内和国际产生的广泛影响、再到今天诗歌峰会的顺利举办,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只要以服务艺术家为己任,始终践行红色文艺轻骑兵服务精神,只要我们真心、真诚,我们甘肃本土文学的持续发展和繁荣,定会源源不断地有着新的活力。

  文学,像生育了我们的黄河一样,时而奔腾,时而平静,但绝对不会消失。老一辈诗人像李季、闻捷等著名诗人的助阵,再到高平、伊旦才让、汪玉良、赵之洵等诗人选择在甘肃的驻守,他们为甘肃诗歌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之后夏羊、何来、彭金山、李老乡等在甘肃这方热土上的创作,更是铺开了甘肃诗歌创作之路。阳颺、叶舟、古马、人邻、娜夜等众多诗人更是进一步将甘肃诗歌发扬,他们也已成为当下甘肃诗歌的尖兵。90后青年诗人诺布朗杰,段若兮、鬼鱼、庄苓、冯树贤等更是频频发声,在国内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说当下的甘肃诗坛,诗人阵容强大,新老诗人同台竞技,且都势头猛烈,在不断地向全国昭示着西部诗歌的力量。(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