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兰州好人专题资料 > 2017年五月兰州好人候选人 > 正文

陈玉才

发表时间:2017-05-17 来源:兰州文明网

  从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到古稀老人,五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无私奉献,五十年的风风雨雨,始终把救死扶伤的医者宗旨放在第一位。他就是1942年出生在皋兰县石洞镇明星村的乡村医生陈玉才。

  自打陈玉才记事起,这个小山村留给他的印象便是沟壑纵横、庄稼人田间汗滴禾下土的艰辛和乡亲们身患疾病的无奈呻吟。这些深深的印记,使他从小就萌发了将来学医为父老乡亲解除病痛缠绕的愿望。

  1960年,刚年满十八岁的他,由于朴实勤劳、品行端正被村生产大队选为财产保管,管理生产大队的生产资料和集体财物。两年后,由于吃苦耐劳、表现良好被任命为生产大队的会计。那是1965年,只有23岁的他,面对着这片土地上因生活穷困、缺医少药而被病痛折磨的父老乡亲,毅然决然的投身到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医生行业中。当时生产队的医疗室是一间简陋的小屋,村医的收入也很低,工资主要靠村里的补贴,虽然条件极其艰苦,但为了贫困山区的百姓,他把自己一生的心血毫不保留投入到救死扶伤的事业当中,整整五十年时间,让一个风华正茂的青春少年变成一个双鬓斑白的迟暮老人,医治了无数的父老乡亲,治愈了无数的疑难杂症,救活了无数的病人患者。

  一次,村里的杨奶奶晚上出现腹痛难忍的症状,老人的家人赶忙去找陈玉才,已经休息的陈玉才,听到有病人需要他,二话不说,就穿好衣服去了杨奶奶家。看到杨奶奶面色苍白、汗流浃背、在病床上痛苦地呻吟着,陈玉才断定杨奶奶是急性阑尾炎,赶忙将杨奶奶连夜送到了县医院,医院里陈玉才忙前忙后,由于送院及时,杨奶奶到了很好的救治。天亮时杨奶奶的家人寻找陈玉才,却发现一夜未眠的陈玉才不知去向,后来才知道陈玉才的孩子也正发着高烧,陈玉才是抛下了自己的孩子,去抢救杨奶奶的。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始终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视群众为亲人,刻苦钻研医术,将所有的心血都倾注于农村数万群众的疾病预防和医疗卫生上。

  常言道医者父母心,他对群众是发自内心的热情和关心,耐心听取病人描述病情和痛苦,分析他们的需求和意见。工作时严肃认真,细致诊查每一例病人,谨慎用药,既要把病人的病治好,也要尽量减轻药物对人体的副作用。有一次,有个黑石镇的小伙突然身上出现了红疹,脸上和身上到处都是成片的红斑,去了兰州各大医院,医院的大夫诊断是过敏,要求住院治疗,每天打激素,结果过敏源检测,这位小伙对激素过敏,所以没法治疗,只是开了一些治过敏的药物。小伙回家后,一直服用过敏药,但是病情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后来听说陈玉才医术高明,就慕名而去,当时的陈玉才已经年老回家,听说有人得了急诊找他,陈玉才不顾年迈的身躯,坚持帮小伙子看病。经过仔细的检查,发现小伙子身上的红疹不是过敏引起的,而是由于气候的突变、身体体质和情绪变动导致的湿疹,于是开了个排除体内湿气的药方,小伙喝了陈玉才的几副药后,遍及全身的红疹开始慢慢消退。看到以前全身红斑,奇痒难耐,身上抓的血迹斑斑的儿子重新恢复了健康,小伙子的母亲感动地留下了双泪。当这位小伙子提出要重谢的时候,陈玉才坚决的拒绝了。

  农村的诊所非常简陋,陈玉才是又看病、又抓药,从来不给患者开高价药。他常说,大家生活条件都不好,不能让大家再让疾病拖垮了。每次抓药,陈玉才总是控制在30元左右。作为乡里乡亲,陈玉才每次面对病入膏肓,将要失去生命的病人时,难掩心中的伤心和痛苦,常常和病人家属哭作一团。

  曾有人问,这么没日没夜,图的是什么,即没有高的收入,也没有啥职位,他的回答是凭一个人的良心,一个医生的道德。多么朴实的一句话,多么真挚的感情。这五十年来父老乡亲都可以看见一个背着药箱骑着自行车行走在崎岖乡间的赤脚医生,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白天还是夜晚,下雨还是下雪,每当群众生病的时候,他都毫不犹豫的放下手中的饭碗,放下怀抱中的孩子,告别妻子和年迈的父母,及时去救助患者,十里八乡一提起这位大夫,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夸赞他是一个医术高明、善良朴实的好人。在明星村附近崎岖蜿蜒的山路上,这位朴实的医生不知摔倒了多少次,不知被雨打风吹多少次,这条路上有他数不尽的汗水、血水和泪水。毛主席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不难,难得是一辈子做好事。他就是这样一个为了心中的信仰,为了儿时的愿望,为了生病的乡亲,为了曾经的承诺,在贫困的山村整整坚守了五十年的乡村医生。

  对于陈玉才来说,不管行医道路多么艰巨,行医条件多么困难,他都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一种对生命不离不弃的执着情怀,终年扎根农村,在基层第一线,弘扬乡村医生“执着坚守、甘于奉献”的精神品格和高尚情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勾画出“白衣天使”的大爱形象,诠释了“医者仁心”的生动内涵。

责任编辑:lzwen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