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益活动 > 志愿服务 > 正文

从调查记者到公益行者——王克勤:“揭黑”与做公益殊途同归

发表时间:2018-03-21 来源:兰州文明网

  3月19日下午,中国当代著名调查记者、“揭黑记者第一人”王克勤,以《责任 担当 专业——我的记者之路与调查性报道》为题,应邀在《公益时报》社召开讲座。

  王克勤,兰州永登人,生于1964年,于1989年进入新闻界,先后就职于《甘肃经济日报》《西部发展报》《西部商报》《中国经济时报》,曾发表《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兰州证券黑市狂洗“股民”》《河北邢台艾滋病真相调查》《山西疫苗乱象调查》等调查报告,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并对相关政策法规的推动起到了积极影响,被业界称为“中国的林肯·斯蒂芬斯”(美国著名揭黑记者)、“中国调查记者第一人”,并于2003年被中央电视台评选为首届中国风云记者。此外,王克勤还兼任国内多所高校的新闻学研究生导师,并于2011年,联合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发起“大爱清尘·寻救中国尘肺病农民兄弟大行动”,即后来的大爱清尘公益基金。

  关于记者

  讲座开始后,王克勤分享了自己多年前调查报道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及兰州证券黑市狂洗“股民”的案例。通过回顾以往报道的视频资料,王克勤向在场听众展示了记者的责任、风险与力量。在报道兰州证券黑市之后,曾有黑社会组织扬言要出价五百万元威胁他的生命,但他仍坚持向公众呈现了他所知道的真相,因此被传媒界誉为当代中国“身价最高”的记者。当问及为何明知这么危险,还愿意坚持做调查报道时,视频中王克勤当年的回答现在听来仍掷地有声:“我觉得作为一个记者,作为一个写字的人,我同样可以,通过记者调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保护国家利益,保护社会的公共利益。”

  案例之后,王克勤从理论层面探讨了什么是记者这一专业问题。他认为,记者是报道者,而非表达者。记者应忠贞于事实、历史与公众。专业的新闻记者应该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要严格区分新闻报道与宣传报道,要处理好激情与理性的关系,以激情之心关注,以冷静之笔记录。

  当谈到记者应具有的激情时,王克勤很是感慨。不同于一些记者喜于展示个人文采,他坚持“我写作品不是因为我有才华,而是因为我有情感。我看到跟我一样的生命处于非常状态下,或者说伤害的状态下,而我于心不安,或我有疼痛感,所以我起而写之。同时,我感知到这样的事情在这里发生……有可能在其他的区域再度发生……为了其他更多的人能够安全地活着,我必须把这些信息准确地呈现出来,让其他人能够有所防避,做好预案。”王克勤认为,激情涵盖的就是责任。

“集束炸弹”

  在分享“我的记者之路”时,当谈到同样都是做舆论监督,为何有些调查报道无法引发相应的社会关注时,王克勤建议用“集束炸弹”技术来入手解决。他仔细分析了当年自己调查报道山西疫苗事件的整个过程,通过实际案例向在场听众展示了如何收集多个案例来形成集束效应以实现更大社会影响力的问题。

  在还原当年山西疫苗事件的过程中,王克勤提醒记者们做调查时要理性、谨慎操作,注意收集证据;写作时更要保守,要异常冷静。这不仅是出于新闻专业主义的考量,更是为了确保记者自身的安全。

  调查性报道写作“十大黄金原则”

  在本场讲座中,王克勤向现场听众分享了他从业近30年来积累的十条关于调查性报道的写作原则:真实与别人的命运比记者的个人声誉和媒体名誉重要的多;不能确定的事实,一定要舍得放弃;对于关键事实,一定要核实再核实;宁可丧失部分新闻时效,也要确保事实准确;宁愿不登,也要准确;学会保守地、谨慎地写作,做新闻永远不能文学化、情绪化,更不能慷慨激昂、随意宣泄;新闻写作要求有律师的严谨作派;宁可牺牲可读性,绝不能牺牲真实性与严肃性(特稿);写作时要学会留有余地,我们距离真相永远是有距离的;最困难的不是说出真相,而是说出全部真相。

  在讲座的最后阶段,王克勤介绍了他目前正在积极从事的致力于推动预防和最终基本消灭尘肺病的大爱清尘公益基金事业。

  截止到2017年12月31日,该公益基金累计医疗救治2471人、助学5828人次,累计发放助困物资65333件、制氧机2718台,发动志愿者累计9299名。今年3月1号,北京大爱清尘公益基金会在北京市民政局正式注册成立,为非公募基金会,主要业务范围为资助贫困患者就医、贫困家庭生活及贫困学生就学等。而推动这样一个基金会的成立,王克勤为此付出了近7年的时间。

  当问及为何转型做公益时,王克勤表示,做调查性报道与公益其实是在做同一件事。以前“坐而言”,是通过报道遏制犯罪,守护更多老百姓使其少受伤害,守望尊严;今天“起而行”,救命于水火之中,奔走于苦难之间,是在具体地守望每一位普通人的尊严和和生命。从行动者角度看,自己过去几十年其实干的是同一件事情,没什么变化。(公益时报


责任编辑: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