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资讯 > 要闻 > 正文

兰州市榆中县开展“道德模范在身边”文艺采风活动

发表时间:2017-06-29 来源:兰州文明网

  采访道德模范

(来源:榆中县作家协会)

  六月的一天,天朗气清。初夏的早晨,阳光明媚,由兰州市榆中县委宣传部、县文化馆联合发起的“你的脸庞——道德模范在身边榆中文艺采风”活动在文化馆一楼启动。八点钟,接过旗帜的队员们准时出发,开始了为期两天的榆中北山和南山采风活动。

  晃动的大巴车徐徐行驶在鸡冠梁上,我们看到了与冬天不一样的景致,苍凉荒茫的北山在六月,也有别致的风景。开着小黄花的骆驼蓬、柠条和迎风飞舞的芨芨草深深的眷恋着这片土地,这片土地被它们赋予了绿色的生机。

(来源:榆中县作家协会)

  仁和村,一个房梁上有三个燕子窝的家庭,在二十六年的时光里,慢慢沉淀出一种孝亲的品德。走入小院,北山特有的窑洞出现在眼前,常明霞知道我们要来,早早就准备了烙饼和野菜。

  糅杂了玫瑰的烙饼,散发着清甜的香气,犹如这家人和睦与亲情浓厚的体现。酸爽可口的曲曲菜,是七十多岁的奶奶专门为媳妇儿采摘的新鲜食材,媳妇儿说起“我妈去外面给我找曲曲菜了”时,就连脸上的皱纹都充满着幸福的喜悦。她不停的叫我们多吃一点,生怕我们饿着。我们围坐在常阿姨身边,听她讲述她的生活,她的言语中听不出抱怨,听不出沮丧,只感受到了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爱护家人的状态。

  奶奶说:“他爷爷在床上瘫了四年,去年没了。”陪同我们的贡井乡干部说爷爷去世前经常念叨,“都说媳妇难做,可我觉得这个儿媳比自己的亲闺女还要亲,这是我前世修来的福啊。”时间总是过得很快,我们不得不和常阿姨一家人说再见了,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这个敬老孝亲的家庭。

  采访道德模范黄治文

(来源:榆中县作家协会)

  中连川,是《在北山的陶罐里淘洗时光》的具体所在,一个被柠条精神具象化,有着“泥土之淳朴,山泉之甘饴,醇酒之绵长”形容的地方。诗意的花朵在这里处处绽放。纷飞的杨絮,让整个村庄弥漫着如诗般的意境。我们从黄治文的诗集中体会到的是北山厚重的历史和农耕文化的一种传承。就像诗集里的“北山是胎盘,那条路就是我的脐带”描述的,在黄治文眼中家乡就是他的骨血。他说:“我不算什么,我是一个时刻低头行走的人,我在想什么时候能让我的家乡抬起头来。”作为中连川村的“领头羊”,他兢兢业业,与已经升任中连川乡副乡长的白元恩搭档二十年,他们办起来全县第一批学前班,开办全县首个农民学校。他们在时光的岁月里,潜移默化的改变了中连川人们的精神面貌。白元恩卸任中连川村村支部后,黄治文既是支书又是村主任。

  再坚强的人,也有脆弱的时候,“现在我一个人,有时候晚上加班到深夜,我能够感受到一股浓浓的孤独感。”说到这里,黄老师哽咽了。“二十年的村干部,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清楚,但是我有一种感情在里面。”但是为了梦想,为了那一滴滴汗水浇灌的生态梦,他依旧坚持着。离别前,我们参观了正在修建的“农耕文化博览园”,黄老师告诉我们现在已经收集到的一些老旧物件,风箱、瓦罐、木犁。他说我们将来要把农耕文化记忆馆建设成为一个教育基地,让城市人体验艰苦的环境,将农耕文化传承下去。今日北山的生机逐渐长出了轮廓,繁密的树木织出梦的图案。蓝的天,清的风,整洁的梯田。生态北山,给北山人民带来了福利,但美丽的背后有着无数人的辛劳。我们要感恩生活。

  采访道德模范刘永胜

(来源:榆中县作家协会)

  白色的塑料地膜覆盖着泥土,新鲜的种子膨胀生长,山风的手抚慰万物。马衔山的天空一场暴风雨正在聚集,乌鸦慌乱的叫声从田埂间掠过。

  分水岭梁上的炮点,炮手刘永胜和徒弟王继武正在焦急得等待着时间,对他们来说,能争取到时间,就能让肆掠的风雨放缓脚步,就能保护田地里生长的植物,就能让老百姓的辛苦不付诸流水。七十五岁的刘永胜在炮点做了近40年的炮手,左耳已经听不见,只能借助助听器。

  “有时候冰雹伤了菜,人们就骂我们”刘永胜的徒弟说,他和自己家里的一个叔叔都因为这事吵过架,“有时候就觉得心酸,我们也不希望有冰雹啊”。在炮点我们看到了炮手记录时间的日志:6月5日,12点30分,有发雨现象,方向北至东,兴隆山禁区不能作业。双嘴山,1点10分要时间,1点15分批复,1分钟的作业时间,3发炮弹。这只是其中的一天,通过这些简单的文字,我们仿佛看到了,冒着大雨,熟练的操作高射炮的身影,看到高大的形象和坚毅的眼神。

  采访道德模范丁述学

(来源:榆中县作家协会)

  潺潺的流水,在一片黄色小花的掩映下,穿村而过。河滩上一簇簇的马莲花竞相开放,在这美丽的上庄村我们见到了文化工作者丁述学,退休后的他热心公益,积极为家乡谋出路,出对策,在他的发启下,上庄村成立了榆中首个爱心文明委员会,并于今年五月底揭牌。丁述学说,他是2010年退休的,也是自己找个事做。之所以成立爱心文明委员会,是因为2015年搞整村脱贫,上庄村被列为马坡乡七个脱贫村之一,上庄村是马坡乡整村脱贫七个村之一。

  当时道路也硬化了,村容村貌得到了改善,整个情况都发生了变化,但是父老乡亲的思想道德水平不能同步进行,所以就成立了这个委员会。其主旨是在奖励先进、扶老怜贫、济困扶危、激励后进。我做这个事情就是为了传承。

  我们在上庄村看到了曲折的排洪渠,兼具美观与实用的功效,体现了文化人的用心。“三官庙留住了乡村的记忆,传承农耕文化。”这是丁述学对庙宇文化的诠释。经过花开的河滩,正如火如荼建设的是寒山农场,这将是旅游的圣地。

  采访道德模范常仲怀

(来源:榆中县作家协会)

  走进小院,首先看到的是一片浓艳的黄花菜,和还未成熟的草莓。一个温暖的七口之家。两个可爱的小孙女围着爷爷叽叽喳喳的笑着、闹着。爷爷笑呵呵的和孙女玩耍。这位爷爷是这个家庭的特殊一员,他与这个家的人并没有血缘关系。他是村里的五保户,常仲怀一家照顾他已经十个年头,他们一家人用十年的奉献讲述了何谓坚守。

  八零后,常仲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时代的代名词。采访过程中,常仲怀很腼腆,他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豪言壮语,只是用朴实的话诉说着这些年的琐事。他觉得自己做的事情,不仅是一种爱的体现,还是在给下一代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离开时,窗台上盛放的三叶草迎风摆动。

  采访结束了,但是心情却并没有平静。我们见到的可亲可敬可爱的人们,他们如参天的大树、如娇羞的花朵、如坚韧的藤蔓。他们赋予榆中精神以鲜活的生命力。(榆中县作家协会)

责任编辑:张珊